促文明互鑒 致合異之美
作者:王濤、劉肖蘭(分別系云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教授,云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長期以來,中非雙方締造了歷久彌堅的兄弟情誼,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樹立了光輝典范,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非人文交流,推動構建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達喀爾宣言》指出,“中非將加強智庫和地方政府合作,增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厚植中非友好事業的社會基礎”。加強中非文明互鑒、助力中非文明繁榮,將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提供深厚的精神滋養,打造牢靠的情感紐帶。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對中國與非洲悠久文明的相互感知,對中國與非洲探索自主發展道路的相互尊重與借鑒,是中非獨立平等交往的深層體現。與西方文明強勢滲透擴張不同,中非文明交流是亞非國家民族復興、國家自強進程的有機組成,蘊含著中非平等相待、相互理解的國際主義精神。中國在對非合作中,秉持中國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原則,體現了獨立于西方文化霸權的,立足平等、致力發展、面向未來的新型文明交往形式。
中非文明交流源遠流長,文明互鑒積厚流光。民族解放運動時期,中國與非洲在政治、經濟、國際事務等領域同聲相應,在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爭取國際話語權上同氣相求,奠定了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進入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肩負新使命,孕育新內涵,呼喚多主體全方位深度參與雙方友好合作,開掘中非合作新動能。依托中非合作論壇平臺,通過人文交流機制推進中非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本固而枝榮,根深而葉茂。立足平等對話、多元交流,融匯中非思想文化,開拓創新,發掘具有共同性的人類共建、共通、共享的文明精華,將夯實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根基。中非相距遙遠,文明各具特色,中非文明交流互鑒對于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對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示范意義。
人類實現發展的道路不可能千篇一律,人類政治文明的花園之所以百花齊放,正是由于對不同文明多樣性的體認與尊重。中國改革開放也是在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基礎上的成功探索與實踐。新時代,中國更加主動地走向世界,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加強與世界的合作,主張超越東西二元對立思維,更全面深刻理解人類歷史進程與規律。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文明多樣性與豐富性無與倫比。關注、學習、欣賞、借鑒非洲文明,對新時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與意義。中非文明交流互鑒,不僅將破除西方對非洲文明的長期遮蔽與誤讀,而且為中國提供了一個觀察變革中的外部世界與自身的第三方參照,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探索實踐中國倡導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國際合作新理念、國際安全新思路。
中非關系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而中非人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中非文明交流互鑒也將更多依靠并面向人民。21世紀以來,隨著中非經貿關系快速發展,中非交往出現新特點。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非人民交流更加密切,懷著相似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攜手努力、共同奮斗。文明交流互鑒旨在民相親、心相通,消除各種偏見、誤解、誤讀,不斷增進彼此互信,符合新時代中非人民密切交往、利益日益交融、情誼持續深化的潮流。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據出土的漢簡資料,漢代前后已有非洲人入居中國,而中國商人也深入北非、東北非地區。中國制陶術與北非玻璃制作術在同一時期相互傳播,促進了中非文明的進步。唐代文獻中有大量“僧祇”“昆侖”之類記述,非洲人的陶俑、壁畫形象也在這一時期的中國出現。宋代以后,中非海上貿易蓬勃發展,中國銅錢大量流入東非沿海城邦,中國青白瓷也大量用于墓葬裝飾,這一地區因此被稱作“瓷器海岸”。這與西方在掠奪非洲過程中命名的“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形成鮮明對比。鄭和下西洋則是中非關系發展的頂峰,《星槎勝覽》《瀛涯勝覽》記載了這一時期中非文明交流互鑒的盛況。
新中國繼承了悠久傳統并加以發揚,中非文明交流進入新階段。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總理提出國家間“求同存異”的原則,受到與會非洲代表的響應與歡迎。1963-1964年,他訪非期間,強調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嚴格遵守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和要求任何特權。他強調中非援助是相互的,中非文明交往是平等的。無論是援非醫療隊還是文化交流團體,中國人都本著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心態開展合作。坦贊鐵路修筑中犧牲的中國工程師長眠于非洲,他們是中非文明交往的使者。而非洲國家頂著西方壓力,“把中國抬進聯合國”,也是中非深厚友誼的生動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非文明交流互鑒更加活躍。長沙與布拉柴維爾結成中非第一對友好城市,毛里求斯建立非洲第一個中國文化中心,開啟了新的文明交流形式。中非文明交流不斷深入,中非“全天候”伙伴關系持續推進。中非合作論壇創設以來,中非文明交流合作項目日益豐富。非洲高校已開設七十多個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超過三十所非洲高校設立中文系。中國還與埃及、南非、吉布提、肯尼亞等國共建“魯班工坊”,同非洲分享中國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助力非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項目推進同時,文明交流機制也孕育成型。中非文明交流互鑒逐漸從項目驅動進入機制導向、系統推進的新階段。“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中非智庫10+10合作伙伴計劃”“國際杰青計劃”“國際青年創新創業計劃”等項目式機制,“中非智庫論壇”“中非青年論壇”等平臺式機制,以文化先行為理念的“中非民間商會”統籌的一批組織性機制等多軌并行、協同發展。另外,中國與53個非洲國家的100多個婦女機構建立了聯系。中國還在毛里求斯、萊索托、吉布提、津巴布韋和蘇丹等國開設了中非婦女友好交流(培訓)中心,中非婦女互學互鑒常態化、規范化。而在多屆亞非青年聯歡節、中非青年大聯歡活動成功舉辦基礎上,2021年召開了首屆中非未來領袖對話,青年日益成為中非文明交流的橋梁和使者。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將“堅持文明上交流互鑒”列為中非關系五大支柱之一,2018年又將“人文交流”明確為中非合作“八大行動”的有機組成。依托中非合作論壇平臺,首個中國與非洲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國—南非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創立,以人文交流機制為引領,推動多領域文明交流合作,構建官民并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新格局,致力于打造中非文明互鑒的試點與示范。中非媒體合作論壇、“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則拓寬了中非文明交流的渠道,使中非文明互鑒有了更通暢的“高速路”。2019年,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創設中國講壇、非洲講壇、大使講壇、非洲留學生論壇等系列活動,致力于促進中非相互了解,組織中非共同研究,助力“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發揮傳播窗口作用,講好中非友好合作故事。中非文明交流互鑒層次日益多元,水平不斷提升。
互學互鑒,和合共生
中非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不斷增加,領域逐漸豐富。從政府組織到民間團體,從學術機構到公益組織,都參與到中非文明交流合作中來。合作領域也從傳統歷史文化的交流,逐步發展到治國理政乃至國家發展理念的高層次對話與相互學習。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愿支持所有非洲建交國成為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旅游目的地國。在華舉辦非洲電影節,在非洲舉辦中國電影節。舉辦中非青年服務論壇和中非婦女論壇。展望未來,中非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繼續向縱深發展,持續助力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一是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平等與尊重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要深入非洲人民生活,加強多元主體互動,挖掘集體主義、敬老尊賢、平等寬容等中非共有共享的價值觀,打造民心相通、民意相知的文明交流互鑒格局。在平等對話、充分了解非洲文明基礎上,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壁壘,汲取非洲文明的精華和養分,突破片面性與局限性,在承認并欣賞中非文明差異化的同時,做到取長補短、兼收并蓄。
二是與時偕行、創新發展。中非文明交流既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要順勢應時、推陳出新;既應繼承優良傳統,也要吸納時代精華。通過打造文明交流互鑒的網絡化格局,優化文明交流互鑒的綜合性模式,探尋文明交流互鑒的多元化道路,著力創新發展現有合作機制內涵,例如在推進“中非10+10智庫合作伙伴計劃”中商討新議程、設置新項目,探索建立與歐美智庫的對話機制。而在全面支持非洲廣播電影電視產業發展中,推進中非影視聯合開發制作,創作更多反映中非民眾心聲、講述中非友好情誼的作品,實現有效傳播與影響力拓展。守正創新,豐富中非文明交流的內涵,永葆中非共同繁榮的源泉與活力。
三是文化共興、文明昌盛。每種文明都有自身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非洲是人類起源地,積累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豐富寶藏。非洲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中華文明同樣擁有厚德載物、融匯并蓄的風度與品格。在跨越萬里的遙相呼應中,中非文明實現了相互認知,保持了彼此尊重。理解并欣賞非洲文化,推動中非文明交流對話,促進中非文明交融。把握時代脈搏、樹立全球眼光,將中非文明交流互鑒的長遠愿景納入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推動中非文明交流可持續發展,為中非文化繁榮注入持久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