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
作者:張志明、林琳、周艷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構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分工新格局,不僅有助于推動大灣區內部協調發展,提升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還可為“十四五”期間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群新發展格局”。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如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與要素資源合理適配,已成為理論與實踐部門高度關注的重要課題。
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基本成型
當前粵港澳區域間經貿合作不斷實化、深化,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得以構建并逐步趨于完善。中心城市主要從事研發、管理和營銷等大灣區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生產活動,而外圍城市主要負責生產環節。因此,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間具有較強的功能互補性,而外圍城市間的功能互補性相對較弱,主要原因是,外圍城市的功能結構比較單一,均在生產功能方面具備優勢,功能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
進一步從變動態勢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功能分工水平不斷趨于高級化。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功能互補性總體趨于增強,不管是功能互補性較高的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間,還是功能互補性較低的外圍城市間,功能互補性水平均有所上升。經考察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功能專業化與其要素稟賦結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錯配。這一點需要引起關注。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仍存在兩個主要問題:其一,盡管中心城市在研發、營銷等功能上具備絕對優勢,但其高質量的資本和技術要素儲備相對不足,難以有效支持高端功能專業分工。對于外圍城市而言,由于集中所有要素資源從事生產功能專業化分工,它們逐步貽誤了借助技術和資本要素稟賦推動城市功能優化升級的機遇。其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財稅等制度特殊性的共振疊加,一定程度阻礙了大灣區內部要素的自由流動,導致大灣區各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分工與要素稟賦錯配情況,進而成為制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
以城市群分工促高質量發展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不僅對于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和大灣區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同樣意義重大。
一是有助于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新一輪產業變革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將充分挖掘中心城市的創新研發潛力,以科技創新推動大灣區制造產業高端化,以服務創新推進大灣區服務現代化,以制度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而逐步構建起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這既有助于大灣區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新興制造產業創新發展,助力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也有益于大灣區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推進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的服務化轉型。
二是有助于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明確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功能定位,突破資源錯配和同質化競爭瓶頸制約,促進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的優化升級,有助于推進粵港澳優勢資源的有效對接,縮小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協調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功能分工,進而會強化內地與港澳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
三是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的形成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實現灣區中心城市和外圍城市間的要素流通和產銷聯通,是更高層次參與國內大循環,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著力點,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改革、擴大開放。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地處中國對外開放前沿,結構合理、科學互補的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的形成有益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在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協同推進大灣區城市群建設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要素、產業和政策等多個維度協同推進。建議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
推進多主體聯動,實行區域產業差異化戰略,共建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生態體系。突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定位模糊和功能同質化的制約瓶頸,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的首要任務。為此,應立足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多元聯動,充分調動9市2區的獨特優勢,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生態系統。
打破制度掣肘,破除要素流動障礙,推動大灣區要素市場一體化。推進大灣區各類生產要素的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的關鍵抓手。加快開放型新經濟體制構建,以重大自貿試驗合作平臺為發力點,加強規則銜接、制度對接,促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與全球經濟連接的關鍵樞紐和重要門戶。以廣珠澳、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和粵澳橫琴、深港河套科技創新極點的架構體系為依托,由“兩廊兩點”輻射帶動內地與港澳間深度合作,提高大灣區創新要素聚集度。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體系互聯互通,加快城際快速交通體系建設,統籌機場與港口群的功能布局,促進大灣區貨物、人員和信息的高效有序流動。
分類精準施策,提升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專業化與要素稟賦結構的匹配度。長期以來,受制于產業結構單一和對傳統發展模式路徑依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功能專業化與要素稟賦結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錯配。為此,各級政府應綜合考慮各城市的資源稟賦優勢與產業結構狀況,明確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將政府政策與城市功能定位緊密結合。具體而言,中心城市應通過降低居住成本,吸引和留住更多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發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外圍城市要憑借技術和資本要素稟賦優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制造業,提高灣區制造業的整體附加值,進而增強制造業企業的盈利能力,鼓勵企業投入更多的盈余用于先進技術的開發以及高端營銷渠道的開拓,以此逐步實現功能專業化水平的優化升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