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作者:蔣永穆(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工作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持續推動著制度優勢加快轉化成治理效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確定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首次將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資源配置方式三個層面的制度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個明確”之一是“明確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上述有關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論述和新闡釋,既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發展,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在社會主義本質論方面的創新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接力探索、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注重優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是不斷發展的,調節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的體制機制隨之不斷完善,才能不斷適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要求”,強調要“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仍然必須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再次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一方面,社會主義公有制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需要,能夠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只有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持續強化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生產力水平,才能保證人民群眾的多種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需求,能夠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只有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才能活躍市場經濟,體現消費的差異性,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個性化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強調民營經濟“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應牢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協同發展。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形成和發展的。如何在新時代豐富和發展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和作用日益明晰,成為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有機結合、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重要實現形式。對于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基本政策已明確,關鍵是細則,成敗也在細則。應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和實施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類細則,不斷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在堅守人民立場方面的創新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完善分配制度,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創造了物質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中國共產黨人將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范疇。一方面,這有著堅實的理論支撐。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與分配是相互影響的。恩格斯指出:“最能促進生產的是能使一切社會成員盡可能全面地發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種分配方式。”強化分配制度的重要作用,能夠推動分配方式的優化調整,更好促進社會主義生產,避免兩極分化。另一方面,這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實現共同富裕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針對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新發展階段,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迫切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動先富帶動后富。
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實現持續推動居民收入的增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利于實現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保持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必須不斷完善這一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和具體政策”。在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時,強調“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科學的公共政策體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一方面,完善按勞分配的相關制度,確保勞動者平等增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些制度安排,不僅體現了勞動價值,而且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保證公平等方面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完善按要素分配的相關制度,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全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這不僅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效率性,而且有利于發揮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在深化認識“三大規律”方面的創新和發展。深化對“三大規律”的認識,遵循規律,指導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一重要思想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明確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范疇。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深化改革的過程,也是完善符合社會主義制度基本要求、促進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對于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要堅持我們的制度優越性,有效防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我們要堅持辯證法、兩點論,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只有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持續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核心問題。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必須深化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對于二者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新認識和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認為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對于如何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將二者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經濟體制改革中需要堅持的。對于如何深化改革,他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強調“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應深化市場化取向的各項改革,著力破除限制市場經濟發展的各種障礙,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推動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