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為什么大食物觀如此重要
【光明時評】
作者:龍文進、馮曉龍(均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夏糧喜獲豐收。根據對全國25個省區市的調查,今年我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比上年增加143.4萬噸,增長1%。
糧食豐收,更不能忽視“大食物觀”。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边@為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營養提供了遵循與方向。
為什么大食物觀如此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居民營養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國僅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持續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1年達到483公斤,遠超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線。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為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奠定了基礎。過去30年,全球擺脫饑餓的人口中有2/3在中國,中國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二(零饑餓)的發展中國家。2020年,我國營養不良率下降到2.5%以下,居民食品支出總額占居民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下降至30.2%;蔬菜、水果、肉類消費量增長迅速,居民膳食結構向高能量、高蛋白轉變。與此同時,我國在進一步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國民營養健康水平方面還面臨諸多挑戰。
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增速減慢,未來農產品增產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貢獻的增速在放緩。同時,隨著人口增長、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發展,我國面臨越來越大的水土資源短缺的現實約束,高肥力耕地比重低,農田土壤污染率上升,加上由于氣候變化引致的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風險的增加,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產量面臨的限制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我國仍面臨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問題,與膳食相關的疾病發生率不斷增加。大量居民存在維生素A、鐵、鋅和鈣等微量營養素缺乏的情況,尤其是城鄉低收入家庭、嬰幼兒、育齡婦女和高齡老年人。城鄉各年齡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率也有所上升。這些與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相關的疾病帶來了高額的健康和經濟成本。
正因如此,我們應著力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將高產高效、健康營養、環境可持續和氣候適應、更具韌性、更具包容性五大多贏發展目標納入國家農業食物系統轉型總體戰略,以進一步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國民營養健康水平。為此,應做好以下幾點:
改革農業支持政策,推動農業綠色和可持續生產。加強在氣候適應型農業技術和可持續農業等方面的投資,提高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通過增加對土地、水等資源保護的投資力度、加強農業環境法規建設與執法力度,促進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和保護黑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的生產力。改革現有農業補貼政策,鼓勵農民采用綠色生產技術,支持引導農業可持續發展。
建立營養導向型農業食物生產體系,積極拓展食物來源,促進居民膳食結構轉型。在保持對主糧生產和肉類重視的同時,要加大對雜糧、水果、蔬菜、堅果等的科研投入,以提高其產量和品質、降低其價格。將健康可持續膳食模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強對健康和可持續膳食的宣傳推廣,引導居民健康膳食,增加全谷物、雜糧、水果和豆類的消費,減少對精制谷物和紅肉的過量消費;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提倡適度飲食。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加強公共服務,特別是要加強對低收入和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衛生廁所、污水處理設施、供水設施、互聯網等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補缺提檔建設。加大以教育、醫療、農業技術推廣為重點的基本公共服務支持力度,完善教師、醫護人員、農技推廣人員等基層人才支持政策,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進一步縮小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此讓大食物觀真正在中國百姓的生活中落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