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親筆批示,習近平反復強調,這一經驗為何重要?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圍繞高質量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楓橋經驗,是指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縣(現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的“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經驗。1963年,毛澤東同志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從此,“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政法戰線的一面旗幟。從1963年至2023年,“楓橋經驗”已傳承60載。這一經驗有何重要意義?如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習近平高度重視繼承和創新“楓橋經驗”
習近平一貫高度重視“楓橋經驗”的重要作用。早在20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要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的政治意識,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要重視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確保農村社會穩定有序。提高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水平,要從完善政策、健全體系、落實責任、創新機制等方面入手,及時反映和協調農民各方面利益訴求,處理好政府和群眾利益關系,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社會矛盾,做好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做到發現在早、防范在先、處置在小,防止碰頭疊加、蔓延升級。要學習和推廣“楓橋經驗”,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2021年第5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重要文章。文章指出,要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更加重視基層基礎工作,充分發揮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層的作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此外,2019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5月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2020年1月在云南考察調研時、4月在陜西考察時以及9月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都強調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
“楓橋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基層治理的寶貴經驗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最前沿,基層治理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60年來,“楓橋經驗”逐漸形成三個典型經驗:一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二是熱情幫扶刑滿釋放人員;三是構建并創新外來務工人員管理新模式。如今,“楓橋經驗”已成為全國政法戰線的一個典型,并得到不斷發展,成為新時期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的典范。
首先,“楓橋經驗”的內涵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得到持續發展。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楓橋經驗”經歷了從產生到發展、從地方性到全國性、從糾紛化解經驗到基層治理經驗的華麗轉變。與此同時,時代也賦予“楓橋經驗”更多內涵,實現了理論躍升。“楓橋經驗”每個階段的躍升都是總結、吸納、融合了具體的社情、民情,以及適應了矛盾糾紛化解、社會治理所面臨的持續變化,在秉持“楓橋經驗”核心價值前提下,不斷結合各個時期社會基本形態、實際需求和現實矛盾進行調整、優化、創新,塑造出能夠回應特定時期問題的現代化治理模式。也可以說,“楓橋經驗”的產生、演繹并非自生自發的,而是數十年來數代人貢獻才智、持續創新,以及頂層倡導所共同結合、持續互動的過程。
其次,“楓橋經驗”來自人民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基層工作中的充分體現。“楓橋經驗”最初是以浙江諸暨楓橋鎮的特定地方化社會治理實踐為基礎,逐步產生、演變和發展而來的若干做法,是一種具有鮮明基礎性、地方性的糾紛化解模式。人民群眾是“楓橋經驗”的創造者,“楓橋經驗”充分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在地方治安和基層治理中的貫徹和執行。
最后,新時代“楓橋經驗”既繼承弘揚了優良傳統,又創新豐富了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涉及鄉村治理、矛盾糾紛化解等,更強調社會服務與管理,防范化解社會風險。新時代“楓橋經驗”已經從過去的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到今天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覆蓋面拓展到預防化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的安全風險,成為新時代預防化解社會風險、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平安和諧的重要法寶。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全面轉型和深刻變化。進入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面臨著超大陌生人群社會所帶來的治理新挑戰。個人需求呈現多元化與復雜化,人與人的關系變得更為抽象和復雜,人際交往的地理空間限制已被根本性突破,人們即便足不出戶,每時每刻也避免不了與陌生人發生各類接觸、聯系。也就是說,當前我們社會的復雜性已經上升到某個質變的層面,熟人社會格局早已被打破,由大規模人口流動帶來超大規模陌生人群治理難題,勢必要求社會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相應的升級。
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主要內容是在開展社會治理中實行“五個堅持”,即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人民主體,堅持“三治融合”,堅持“四防并舉”,堅持共建共享。與“楓橋經驗”產生的年代相比,當下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財、物及信息流通頻繁,社會節奏變快,人與人的競爭壓力加大,社會糾紛矛盾層出不窮,復雜多元,這些都給社會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中多次提到“基層”,可見對基層社會治理的高度重視。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最前沿,是“中國之治”的根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最關鍵的就是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最大程度把矛盾風險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進入數字社會時代,各種矛盾呈現出傳播廣、擴散快、化解難度大等特點,產生了一系列新型矛盾糾紛,包括網絡域名權屬糾紛、網絡著作權糾紛和繁雜的網絡購物合同糾紛、網絡產品責任糾紛等,以及因為個體隱私、個人數據信息泄露所引發的數據權益糾紛,販賣數據信息或者利用個體數據非法牟利等新型違法犯罪等。數字社會所帶來的技術變革、關系改變等為社會治理帶來了全新機遇和全新挑戰,社會主體在虛、實兩個空間中不斷切換,客觀上增加了基層社會治理難度,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為我們預防化解矛盾風險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標要求和方法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對我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預防化解矛盾風險、進一步營造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面對超大陌生人群社會和數字社會所帶來的雙重治理壓力,要構建聯動融合、開放共治、數據驅動的“互聯網+社會治理”新模式,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新的“楓橋經驗”,使“楓橋經驗”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基層糾紛化解的有效路徑。
(作者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偉大建黨精神研究分中心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