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戲樓活化石”:沉浸百年戲曲魅力中
在北京正乙祠戲樓聽戲,需要調動起各種感官。
聽,二樓的大鑼敲響,戲曲的大幕拉開。
看,從頭到腳,從前到后,從左到右,從舞臺的三面觀戲。
聞,三百多年的木質建筑,散發著歷史沉淀的味道。
“這是一種傳統的回歸。”北方昆曲劇院黨總支書記孫明磊說。
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正乙祠戲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整體木結構的室內劇場,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
戲臺兩側的對聯寫道,“八千觴秋月春風盡消磨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與桃花扇底燕子燈前”,其中隱含《蝴蝶夢》《琵琶記》《桃花扇》等昆曲名劇,可見其與昆曲的不解之緣。戲樓也見證了京劇的興起,眾多梨園泰斗和名角如程長庚、譚鑫培、梅巧玲、梅蘭芳等都曾在此獻藝。
近年,北方昆曲劇院接管正乙祠戲樓,按照歷史原貌對正乙祠做了全面修復。2022年4月19日,正乙祠戲樓正式重張啟幕。
孫明磊說,在視覺、聽覺、嗅覺上,這座戲樓和普通鋼筋水泥的劇場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二層戲樓的優勢使得表演天然更有層次,如果在一般的劇場當中,一些情節需要做復雜的舞臺裝置。
同時,普通劇場是單面觀看,這里則是三面,演員上臺表演,從頭到腳、從前到后、從左到右,任何一個角度都是在表演,這是正乙祠戲臺所獨有的。有時,在這里進行戲曲表演甚至不用麥克風。
根據劇情需要,戲曲也會對“氣味”進行還原。劇目《憐香伴》中有一折戲是寺廟的場景,為了呈現寺廟的味道,一名小和尚左手托香爐,飄著沉香,繞觀眾走一圈。“他是劇中人,也是一個劇情的道具,而你就真的身臨其境一般。”孫明磊說。
“經過歷史的沉淀,戲曲和戲樓有著更高的契合度,我們在這兒表演更加沉浸,我想觀眾跟我們的感受也是一樣的——會把你帶入到過去在古戲樓里看戲的場景。”北方昆曲劇院演員、國家二級演員于雪嬌說。
今年4月,這座戲樓里舉行了一場小提琴的演出,一票難求。小提琴拉出的曲目時長也和戲樓的歷史相同。在孫明磊看來,西洋樂器與中國古建筑,這場中西浪漫的對話,真正詮釋了什么是“藝術無國界”。
孫明磊記得,那場演出小提琴最后演繹《梁祝》至尾聲,梁祝化蝶后重逢,舞臺兩側,出現了昆曲扮相的祝英臺和梁山伯,兩人在戲樓上對坐,扮相唯美,琴聲悠揚,追光、干冰云霧配合舞臺效果。“當時的觀眾們全都看呆了,紛紛舉起手機拍照,這一刻他們忘了觀影的規則,只被那一刻的美所震撼了。”
孫明磊觀察到,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正在走進戲樓,有的觀眾還會穿著漢服,這讓演職人員特別欣慰,表演起來也更有勁頭,“因為感覺到了戲曲的生命力”。
北方昆曲劇院正乙祠戲樓經理張鵬說,由于演出場次受體量所限,演出的票價有一定門檻。為了更好地向大學生傳播戲曲文化,未來,北京正乙祠戲樓將開設大學生專場,暫定為“昆曲下午茶”,包含觀影、演出、社交等內容。此外,還將針對學齡兒童開設親子體驗場,希望用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方式,給更多的學齡兒童種下一顆傳統文化的種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