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高峰,“一票難求”怎么辦?
暑期旅游高峰到,熱門景區預約難,“不缺游客缺門票。”原因是什么?癥結在哪里?又該如何解決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新聞1+1邀請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共同關注:暑期旅游高峰,“一票難求”怎么辦?
△完整版《新聞1+1》
今年暑期旅游市場何以如此火熱?
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 吳必虎:
①六、七、八月份本就是傳統的旅游旺季,暑期旅游高峰期。
②最近幾年,中小學生研學游升溫。隨著國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家對博物館的文化需求也在大幅度提升。
③疫情以后,人們對旅游“補償性報復性”的需求集中釋放。幾方面原因疊加造成了一些熱門景區門票預約難,短期供需失衡的現象。
增加門票的預約供給量,還有多大空間?
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 吳必虎:今年暑期,一些熱門景區出現了門票“預約難”,供需之間短期失衡的情況,越是熱門的景區,“一票難求”的現象就越明顯。為了更好地滿足游客需求,適當增加供給量,每天多放一些票數,我想有些景區的容量還是有的。比如說故宮,根據過去多年的歷史記錄,既能保護文物,也能滿足游客需求,保證體驗質量的角度,過去每天8萬張左右的門票量也還是比較常見的,近幾年預約門票開放量在4萬張左右。適當放大擴展一些門票供給量,及時滿足群眾需求,同時也讓自己的口碑變得更好,服務滿意度更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多。根據國家的相關條文法律規定,每個景區都有一個最大接待容量,在不影響文物保護或者說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適當接近于最高容量,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超過10%、12%、15%,也是可行的。
擴大游客容量,提升游客體驗,景區如何“因區制宜”?
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 吳必虎:一般每個景區在做總體規劃的時候,就已經研究了景區最大接待游客容量。最大容量并不是極限容量,在特殊、應急情況下,為了不讓大家過度排隊或者焦慮等待,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擴容。擴容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提前半個小時開門,延長關門時間,因為每個游客在景區內的滯留時間是比較均衡的,這樣就可以提供更多的接待量。另外,也要“因區制宜”,不同景區要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措施,比如適合夜游的景區可以開展夜游活動,當然也要注意安全風險防范,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保證游客的體驗質量。
滿足年輕人的多樣需求,旅游市場如何應變創新?
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 吳必虎:根據相關調查統計,年輕人是出游、旅游消費當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特別是在“Z世代”,就是“00后”的年輕人。這批年輕人的消費習慣跟傳統的消費習慣很不一樣,他們會對一些有個性、有特點、有文化深度體驗的,甚至不是景區,在城市的一些傳統街區、街道里坊、傳統村落、科研機構,他們可能都充滿著興趣。在很多傳統旅游城市當中,我們可以根據年輕人的特點,挖掘更多非傳統的、新穎的,就像城市漫步、城市探險、城市文化體驗,都會給年輕人帶來更好成長,給學習提供更好的機會,也符合政府提出的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