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印痕保存完整!河北首次發現兩具完整“熱河生物群”恐龍化石
9月7日,記者從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在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首次發現兩具1.3億多年前“熱河生物群”植食性恐龍化石,一只為新屬種,屬于較為原始的角龍類,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是填補角龍類恐龍演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一只屬于劍龍類,骨骼、皮膚印痕保存近100%,其保存面積和完整程度世界罕見。
據了解,此次發現的兩具恐龍,是化石保護相關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部分裸露的化石骨骼,為避免次生破壞,經自然資源部批準,進行了搶救性挖掘修復。
其中,角龍類恐龍為較原始的角龍類,體長約1米,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張福成教授介紹,一般認為角龍類恐龍演化由原始到成熟過程中,頭上逐漸出現大型角等頭飾,行走方式也從兩足轉向四足。出自早白堊世地層,兩足行走、具有微弱的頭飾結構,恰好處于這一轉變的中間位置,是填補角龍類恐龍演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
劍龍類恐龍化石全身骨骼完整、清晰可辨,是“熱河生物群”以及河北省境內首次發現劍龍類恐龍,體長約5米,比河北省內以往發現的其他恐龍都要大得多;也是首次在河北及“熱河生物群”核心區域內發現,說明早白堊世時期中國北方依然有劍龍類恐龍活動。值得一提的是,該劍龍類恐龍保存有完整的皮膚印痕,其保存面積和完整程度世界罕見,對于認識劍龍類恐龍乃至所有恐龍的體表特征、生理機能以及早白堊世時期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開展對它的修復工作對于揭示劍龍形態特點、時空分布、骨板的作用,以及劍龍滅絕與環境變化的關系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河北承德恐龍化石修復項目已經完成,后續化石發掘修復團隊將根據化石標本,制作等比例的3D復原模型,并開展相關科研、科普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敦煌研究院及樊錦詩等頒發杰出貢獻獎
- 2023服貿會|金蝸牛露營:打造更貼近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詩和遠方”
- 國家外匯管理局:截至2023年8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601億美元
- 數讀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成績單”
- 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超1.5倍 我國自主品牌出口進入新階段
- 西部“最強大腦”以智能算力推動產業能級提升
- 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在重慶舉辦 智匯八方 博采眾長
- 調降存量房貸利率 國有四大行發布相關細則
- 中共中央 國務院 中央軍委關于給費俊龍頒發“二級航天功勛獎章” 授予鄧清明、張陸“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頒發“三級航天功勛獎章”的決定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 【沿著河湖看新疆】援疆企業的生意經:產業助農讓“甜蜜”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