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接訴即辦“每月一題” 北京園林綠化主動治理扮靚社區
街道中間的綠地歸誰管,公園里的健身器材要裝多少套……對北京市海淀區曙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夏卓姝而言,這些園林綠化問題看似不大,卻是轄區居民關注度比較高的事項。
近期,在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向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深化的創新實踐“每月一題”指導下,北京市區園林綠化部門秉持新發展理念,聚焦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完善園林綠化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
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提供的數據,在群眾通過市民熱線反映的城市綠化問題中,居住區綠化問題占比超過85%,包括大樹遮光掃窗、危險樹木清理、病蟲害擾民等。
海淀區曙光街道上河村的“題”要從一棵古樹說起。上河村居委會主任付麗霞介紹,2022年,小區內有一棵樹齡上百歲的國槐長勢衰弱,居民希望群策群力讓古樹復壯。
此前,社區探索建立了以社區黨組織為“主心骨”、居委會為“組織者”、業主為“當家人”、物業公司為“大管家”、政府職能部門為“后援團”、轄區單位為“共建者”的“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治理合伙人”機制。在這個機制下,“后援團”海淀區文促中心聯系頤和園古樹養護專家走進社區,向小區物業綠化隊講授古樹養護知識。海淀區園林局還將古樹列入復壯項目,并邀請北京市園林局古樹養護專家現場對古樹進行“把脈問診”,給出養護意見。
成立古樹養護小組,建立保護區域,修建引流槽、透氣孔……在專家和居民的合作下,古樹得救了。從此,專家也成了小區的常客。9月8日,小區舉行“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時,邀請了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姚士才給居民講課。
付麗霞說,植樹前,小區曾多次征求居民對于植物品種、栽種地點等問題的建議,經過對土質和環境的反復論證,保證科學選種、科學栽種。
“咱們每平方米照著36棵栽,大家把密度確定好……”栽種當天,社區居民按照姚士才的指導,種下了鼠尾草、金邊玉簪、佛甲草等植物。
提起街道居住區綠地治理前后的變化,夏卓姝感觸最深的是,不僅小區綠起來了,居民的參與意識也大大提高了。
除了曙光街道,北京市各區圍繞接訴即辦“每月一題”任務,總結積累了不同形式的經驗。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城鎮綠化處副處長高然舉例,西城區探索將區屬國有企業引入居住區綠地養護管理工作,通過整合街道各社區綠地進行集約化、專業化管護,解決居住區綠地養護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東城區推廣小巷管家團,締造“共享花園式”社區;朝陽區、昌平區建立了綠化養護技術幫扶機制;大興區探索組建社區綠化美化義務監督員隊伍;順義區、經開區推動建立老舊小區綠地管理兜底機制。
北京市在600個試點居住區啟動了為期8個月的城市綠化全面治理行動,目前已完成474個。接下來,還將全面推廣居住區綠化專項治理經驗,建立定期檢查和檢查問題掛、銷賬機制,并將檢查結果納入林長制考評,加大主動治理力度,積極改善和鞏固居住區綠化環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