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出門就是客戶 讓更多科創企業在“大零號灣”生根發芽
上海市閔行區的劍川路原本是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路,如今,這條路越來越有名了。
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就在劍川路上,許多創業公司、未來的獨角獸公司也在這條路上辦公,這里還新落成了“大零號灣”科創大廈。就在不久前,上海市閔行區科委離開了與區政府在一起的辦公地點,搬到了位于劍川路940號的“大零號灣”科創大廈,與想要創業的大學生、正在創業的企業一起辦公。
“我們的辦公室在四樓,樓下就有洽談室、會議中心等,樓上還有其他企業在辦公。”閔行區科委主任徐豪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區科委整建制地搬進“大零號灣”,就是為了方便企業辦事,同時也方便科委更好地為企業搭建平臺。
2022年8月,上海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了“大零號灣”建設方案,明確了“大零號灣”的使命是創新策源,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是上海著力強化的“四大功能”之一。“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區域內產業基礎雄厚、科創生態優良,擁有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兩所985高校和眾多科研院所、大量500強企業、頂尖的雙創人才,是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所在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的主戰場,也是“硬科技”創業首選地和高品質生活示范地。
在“大零號灣”,一條“從0到1,到10,再到100”的科技創新生態鏈初步構建,環高校科創帶已具規模。
在這里,科學家創業氛圍特別濃厚。“大零號灣”匯聚了4000多家“硬科技”企業,其中60%-70%的企業為高校師生校友企業。據統計,核心區累計79家企業已獲得市場融資,其中60余家由高校師生直接或間接創辦。在這里,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投資家是“三大主流人群”。
取名“大零號灣”的本意是做“從0到1”的突破、孵化和“從1到10”的成長。發展至今,“10到100”的企業也紛至沓來,寧德時代、歌爾股份、泰爾重工等超30家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在“大零號灣”設立了研發中心。
大企業看上了高校院所的創新溢出和成果轉化。上藥集團第一生化公司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承接市級科技重大專項“超限制造”項目小試、中試。中小企業互相成就,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出門就是客戶。區域內正形成以節卡機器人為產業鏈鏈主,颯智智能等為協作機器人整機配套協同的產業鏈體系。
劍川路940號隔壁的劍川路953號,是“天工之家”科學家創業服務中心。2022年3月,上海交大發起了“天工計劃”,旨在提升科學家創業成功率,助力構建交大系創新、創業、創投的良性互動生態。“天工之家”為科學家創業提供了實體空間的支撐,構建了資本與科學家溝通的橋梁。
2020年年底,上海交大啟動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一大批學術造詣深厚的科學家躬身入局。數據顯示,目前已有60余家上海交大師生創業企業入駐“大零號灣”,總估值超過500億元,其中估值超過兩億元的企業有29家,相當部分為科學家創業。
上海交大的“天工計劃”與學校2021年年底發布設立的“未來產業母基金”共同構成了“組合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天工計劃”中已有5家企業獲得融資,總金額達1.98億元。
在“天工之家”,科學家可以找到他們想得到的一切服務。由上海交大科學家參與創辦的圖靈量子、術銳技術、輝羲智能、節卡機器人、唐鋒能源、榮駿科技、霖鼎光學等創業企業,如今都已在“大零號灣”土地上生根發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