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質生產力:點燃創新引擎 匯聚澎湃動能

      發布時間:2023-10-11 16: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家訪談】

        編者按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與傳統生產力有別,新質生產力科技含量高、產業領域新,創新驅動是其發展的關鍵。當前,我們如何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匯聚澎湃動能?我們邀請經濟和科技領域專家進行深入分析。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本期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楊開忠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穆榮平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孫浩進

        新質生產力:在科技與產業革命交融中形成

        記者: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我國在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總體情況如何?

        楊開忠:生產力發展包括量的提高和質的飛躍兩方面。新質生產力,一般是相對以往生產力的新性質生產力或新質態生產力,具有相對性,不同時代呈現出不同的新質生產力。

        目前所講的新質生產力,特指現代新質生產力。從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生態文明時代的演替來看,新質生產力即生態文明生產力,也就是數字化、綠色化、低碳化融合,集綠色智慧于一身的生產力。與傳統質態生產力相比較,新質生產力的新性質關鍵在于四個方面。一是新勞動者,即勞動者的高度自然性、社會性、知識性。二是新勞動對象,即以可無限循環利用的信息資源——數據為關鍵勞動對象。三是新勞動工具,即人工智能。四是新基礎設施,即數字網絡通信技術、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交通技術的結合。這類內在新性質決定了新質生產力具有高創新性、高虛擬性、高流動性、強滲透性、高協同性、高價值性的外在特征。

        以新一輪能源革命和產業革命為標志,人類社會正在經歷從傳統質態生產力走向新質態生產力的深刻變革,未來30年左右是完全進入新質態生產力社會的沖刺期,其中,近十年尤為關鍵。在這一變革中,我國總體上已處在世界領先行列,但橫向比較尚存不少相對短板,要達到成熟的新質態生產力還任重道遠。

        穆榮平:新質生產力是高級化的生產力,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勞動者的知識化和專業化創新能力,包括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技術知識產品(服務)化以及市場規模化的能力。二是勞動產品的知識水平提升和迭代更新能力,包括產品和裝備設計及技術知識系統集成創新能力。三是勞動工具專業化系統化能力,包括產品(裝備)制造工藝專業化和系統迭代優化創新能力。因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提升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包括科學價值創造、技術價值創造、經濟價值創造、社會價值創造和文化價值創造能力。

        我國在新質生產力形成方面的大致情況是:生產力規模迅速擴張,科技創新活動和制造業規模名列世界前茅,研發投入產出和制造業增加值總量均名列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的科技企業數量較少,科研系統融合創新能力和產業系統創新能力耦合思路和舉措亟待加強,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攻關模式創新短板突出。

        孫浩進:新質生產力是發展實踐中最活躍、最創新的力量。在微觀層面,表現為新質技術系統、新質生產單元、新質企業組織等;在中觀層面,表現為新質產業部門、新質產業鏈、新質產業集群、新質創新網絡等;在宏觀層面,表現為建立在國家創新體系基礎上的新質經濟形態,及其所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中,由于顛覆性技術創新、新市場需求催生、新的產業分工衍生、產業深度融合,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和層次的新質生產力,在整體上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解鎖東北振興的活力密碼

        記者:東北三省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哪些基礎條件,其優勢與特色又是什么?

        楊開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適合東北區情的正確戰略選擇。從區情來看,東北地區地廣人稀、資源條件較好,對國家總體安全意義重大。這也給東北振興帶來了對資源的路徑依賴、對內對外交往分割相對大、距離相對長、集聚經濟相對不足等挑戰。新質生產力的高虛擬性、高價值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應對上述挑戰,是適合東北振興的重要方式。

        東北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新質基礎設施、新質生產要素、新質產業鏈、新質生產力市場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礎。未來應樹立以新質生產力支撐引領東北振興的發展觀,以數字化、綠色化、低碳化、高端化相結合為方向,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人才驅動科技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穆榮平:東北三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雄厚,既有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為代表的國家科研機構,也有以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還有一些行業龍頭企業,高校工科特色優勢和制造業創新能力特色優勢相得益彰,技術價值創造能力和經濟價值創造潛力較強。但是,這些優勢尚未轉變為創新能力和創新發展水平上的優勢,需要優化創新創業營商環境,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系統提升源頭技術創新能力,在創新實踐中集聚人才、培養人才、成就人才,加快形成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新質生產力。

        孫浩進:東北地區是“大國重工”的老工業基地,也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基、底蘊和優勢。東北地區工業體系比較齊全、配套鏈條相對完善,擁有一批打造“國之重器”的行業龍頭企業,一批研究實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在國家重大科研攻關中錘煉出的創新產業體系、創新團隊體系、創新人才體系等,具備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堅實基礎。東北地區科研力量曾深度參與多項國家重大創新成果研發、設計、制造,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現代綠色農業等領域有著較強的創新實力,在數字農業、生物醫藥、冰雪創意產業等領域有著獨特的應用場景,能夠以點帶面、推動整體創新發展,具備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優勢和特色。

        遲福林:東北高校、科研院所特別是國家級科研院所的數量排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資源比較豐富、研發力量較強。2022年,遼寧省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達到11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40個,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條件。目前,東北在機器人、醫療CT、高檔數控機床、燃氣輪機等產品上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但當前科技創新潛力尚未完全釋放,科技創新的空間較大。

        補短板、解難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記者:“新質生產力”對于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意義是什么?形成新質生產力,有哪些亟待突破的瓶頸?

        楊開忠: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其提出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戰略性決定意義。未來,我國應處理好路徑依賴和路徑創造的關系,著力突破傳統質態生產力條件下形成的利益格局、規則和流程、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瓶頸與難題,形成更有利于充分解放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

        穆榮平:培育和塑造新質生產力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基本規則,強化產業源頭技術創新和產業系統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高標準建設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創新發展樞紐和引擎,賦能高質量發展;如何堅持“創新驅動、數字賦能、開放合作、綠色低碳、價值共創、協同發展”基本原則,推動制造業研發、設計、生產、服務等環節有效協同和開放創新,提升制造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如何構建創新要素流動機制和產學研融合創新發展市場環境,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開辟制造業創新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孫浩進: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居于主導地位的生產力系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生產力系統實現改舊納新、推陳出新的演化進程,是新質生產力規模不斷擴大、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的過程。

        從東北地區來看,亟待突破的難題有:創造性思維、突破性理念還不多,亦步亦趨的思想尚存;創新人才“孔雀東南飛”較多、留駐本地較少,高端人才供給缺口大,大多數區域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在鼓勵創新的支持政策上,“貨真價實”獎補、“雪中送炭”扶助、“卸包袱”減負等還不多;創新主體缺乏競合機制,“單打獨斗”較多,協同創新、集聚發展較少。

        開辟創新“快車道”,跑出發展“加速度”

        記者: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們應該把握哪些關鍵點?

        穆榮平:一是加強協同研發體系與能力建設,優化重點領域國家實驗室和科研機構整體布局,加強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技術有效供給能力。二是加強協同設計體系與創新能力建設,支持生產制造和工業設計等開展聯合攻關、協同設計和標準化,激發協同設計與創新活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產業設計主體和專業化設計工具,提升市場需求識別、響應和產品(服務)化能力。三是加強協同生產體系與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生產和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融通創新,支持龍頭企業構建全球生產和研發體系,推動產業合作由加工制造環節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工藝創新、品牌培育等延伸。

        楊開忠:一是全球競爭優勢。建立全球競爭優勢是形成新質產業體系的焦點,應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大力培育發展新質企業、新質產業鏈全球競爭力。二是全球科技創新能力。要進一步改革科技創新生態體系,更高水平解放和整合科技資源,努力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主要中心。三是集聚全球新質人才的能力。加快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競爭力的人才流動、培育、使用的體制機制,努力成為更加強大的全球人才活力中心。四是生活品質。著力發展高品質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以及高品質的生態環境、軟硬基礎設施、個人消費環境,加快建成全球高品質生活中心。

        孫浩進:突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跳出傳統思維定式,敢于對標高標準,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創新方法論。

        積極培育未來產業,打通促進創新的“快車道”,拆除阻礙創新的“籬笆墻”,力爭在航空航天、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發展方面敢闖敢試,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乘數效應”。

        找準引才聚才的制度良方,創造企業家成長的優良環境,加快推進人盡其才、各展其能的機制創新,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優質人力資本。

        由“單槍匹馬”變為“握指成拳”,加速形成創新能力強的科創企業集群矩陣、新興產業集群園區,塑造創新驅動發展的“集聚策源地”,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共同體優勢。

        遲福林:從歷史經驗看,每一次生產力的躍升都依靠科技創新、科技革命。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更需要提前謀劃前沿性、變革性技術,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是支撐,產業是基礎。要適應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變革,以產業變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將自主創新與改革開放的重要突破相結合。一方面,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增強自主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另一方面,堅持開放創新,以制度型開放主動融入國際創新大格局,吸引聚集科技創新優質要素,實現更高起點的自主創新。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張士英、常河、任爽、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蘆猛)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偷拍区另类无码专区|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欧美军人男男同videos可播放| 大ji巴c死你h| 亚洲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爱爱视频天天干| 十九岁日本电影免费完整版观看 |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欧美日韩一卡二卡|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老子午夜我不卡理论影院| 国产馆在线观看| www.中文字幕|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 香蕉视频在线网址|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一级黄色a级片| 日本不卡在线观看免费v|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国产jizz在线观看| 好爽好深胸好大好多水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青草视频免费看| 国产特级淫片免费看| 777国产偷窥盗摄精品品在线| 女人扒开屁股爽桶30分钟| 丝袜足液精子免费视频|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h视频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边接电话边娇喘|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最好看免费中文字幕2019|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男彩虹用的app小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