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創新創造一直走下去——“挑戰杯”決賽現場側記
10月30日晚6點30分,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比賽結果即將在閉幕式公布。在貴州大學東校區體育場館的一個網球場館內,多個參賽隊伍正在等候領獎。
來自南京大學的參賽隊員王澤森就是其中一員。他的團隊此次參加的是“挑戰杯”紅色專項主題,以《拉貝日記》為實踐調研切入點,圍繞歷史記憶與和平理念傳播進行文化宣傳和主題創作。
王澤森作為團隊負責人,與團隊成員共同開發兩款交互小程序,設計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相關書店進行展播義賣,同時開展線上線下和平教育課程和研學活動。
“我認為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平已變成一個抽象詞語?!闭麄€項目做下來,王澤森發現許多人對于“和平”概念的理解模糊,有些人缺乏珍惜這份和平的意識。
來自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學生陳圓圓也在現場等待,她的團隊主要做關于中小學生心理韌性的調研。作為心理學專業學生,陳圓圓很關注中小學生頻發的心理問題,她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加強心理韌性,幫助中小學生改善心理問題。
為此,陳圓圓與團隊從2021年開始進行立項、調研,歷時兩年調研后團隊凝練出了四大心理韌性提升方案,目前正在進行完善、修改。
“今年暑假,我們開始關注留守兒童這類特殊群體,未來我們會不斷擴展設計方案,因地制宜,從江浙地區推廣到全國。”陳圓圓說。
與參賽選手緊張氛圍相反的是場館中的志愿者們,他們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將參賽隊伍組織好后便坐在場館中休息。
“通過此次比賽的志愿服務,我深切感受到現在是一個科技引領未來的時代?!辟F州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專業大三學生翁晶晶說,她在10月7日便報名加入挑戰杯志愿者隊伍,此次大賽不僅有來自本校的志愿者,還有很多來自校外的志愿者。翁晶晶也曾報名本屆挑戰杯,她所在團隊所做選題與苗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關,但遺憾的是,由于技術卡殼,他們的團隊止步于校賽。
“我重點關注的是‘黑科技’專題下的參賽作品,向能進入決賽的團隊學習一下。”翁晶晶發現很多參賽團隊的科技創意并不只停留于紙面,而是已經落地制作出來?;乜醋约旱淖髌?,她認為最大的問題便是“還只是停留在想法”。
貴州大學藥學院制藥工程大二的張燁也是一名志愿者,“我對挑戰杯充滿了期待,我覺得能認識很多特別厲害的人。”
兩名志愿者表示,作為貴州大學的學生,他們能在學校中感受到濃厚的創新氛圍。
“學校積極動員我們參賽,并不要求我們一定要拿獎。”在翁晶晶看來,她在準備項目的過程中查閱相關資料、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些都對她的知識面開拓有幫助。
“希望這些獲獎作品日后能夠普及開來,讓大家的生活更加便利,助力于社會發展?!睆垷顚τ诒敬潍@獎作品的未來充滿期待。
來自寧波工程學院的參賽學生郭宸伊嗓音沙啞、笑容滿面,她已經為這次大賽準備了很久,“正逢要準備一個比較重要的期中考試,加上準備國賽的時間比較緊張,所以感冒了,這次得獎之后總算是松了一口氣?!?/p>
郭宸伊所在團隊獲獎項目主要是調查浙江籍224位女英烈事跡及精神。在被問到獲獎之后的打算時,郭宸伊一甩辮子說:“我打算以后繼續努力,爭取再得獎?!?/p>
來自浙江工商大學的學生高穎很平靜,她表示,能進入國賽便是一次學習交流的機會,不管得到什么名次都是驚喜。
高穎所在的“百年百人話初心”團隊主要研究長三角地區基層典型代表的人民力量,以后她希望能繼續推動項目,把前輩們的奮斗故事講述給更多人,鼓勵更多青年接續奮斗。
隨著頒獎典禮的結束,本屆“挑戰杯”也正式落下帷幕。很多學生表示,不管得獎與否,他們都將繼續帶著創新、創造的熱情走下去,將創新的火種帶回校園,展現出屬于年輕人的獨特風采。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瑞璇 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