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年輕人傳承民間文化 回歸時尚“雅生活”
人們一說起民間傳統文化,就感覺是在談論一種老舊的東西,好像跟現代生活沒什么關系。其實不然,很多民間文化仍然“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使用筷子的習慣、飲茶的生活方式等。“這些能夠傳承至今的文化,一定是優秀的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說。
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五屆文化中國講壇上,潘魯生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談起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以及年輕人如何找到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
潘魯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分為文人文化、宮廷文化和底層文化,其中底層文化也叫作民間文化或者民間文藝。民間文化不僅是“活著”的,也是時尚的。比如南宋時期杭州西湘的文化,就非常具有時尚性。南宋時期手工藝與商業高度發達,精致典雅的“雅生活”方式成為一種風尚,工藝造物也強調“工藝致用”,既要追求美觀,又要兼顧實用。
潘魯生說,新時代,傳統工藝的傳承創新要回歸“雅生活”的傳統,同時對其進行創新性發展。他建議,把南宋“雅生活”及“工藝致用”的思想文脈串聯起來,把800年前的文化資本轉化為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動能,“保護好工藝文化的種子,發展好創意產業,工藝美術才能持續發展”。
中國的古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可以說是民間文化的博物館。潘魯生表示,保護民間文化,就要保護好古村落,讓古村落的空間、形制和肌理保存下來。
潘魯生指出,有些地方存在將原住民悉數遷出、讓商業進駐等古村落開發過度的現象。他說,古村落是一個文化生態系統,必須有原住民居住和生活其中,村落才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同時也應注意“如果沒有商業的融入,可能村落的發展就會滯后”。所以,在古村落的保護方面,既要保護古村落的機理,還要保護古村落居民的生活狀態,在此基礎上融入商業。
潘魯生強調,古村落保護要以政府為主導,讓專家積極參與,必須讓村民最終受益。只有村民受益,才能把古村落的房屋維護好,古村落也才能運營好。
潘魯生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承傳統文化,穿漢服就是其中一個例證。他認為,漢服的回歸是傳統文化教育普及的成果,讓小孩子和年輕人對自己的身份有了一種文化認同。“如果讓50后、60后的人穿漢服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們接受的教育不同;而90后、00后的年輕人卻會自發、自覺地穿漢服,因為他們接受的教育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漢服有關系,穿上漢服就是一種時尚。”潘魯生說。在他看來,這種自覺的文化認同,是傳統文化回歸“一個非常好的信號”。
潘魯生認為,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古典文獻,都是文化的歷史積淀,能夠融入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才是更好的文化。年輕人是傳承中華文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參與者,他希望,年輕人能夠多讀書,多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闡發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找到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