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嵐皋“非遺+文旅”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陜西省安康市嵐皋縣地處秦巴腹地,面積1956平方公里,轄12個鎮136個村(社區)。全縣已公布省市縣非遺項目21項、市級以上非遺工坊4個。嵐皋縣委、縣政府緊扣“生態立縣、旅游強縣”戰略,走文旅融合的發展道路,深入挖掘非遺資源,著力打響“巴山畫廊·硒旺嵐皋”特色品牌。廣泛開展非遺民俗活動,強力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讓非遺煥發更大的魅力和經濟活力,也為文化產業帶來了生機。
深挖非遺資源,
打造“陜南美食之都”
依托當地美食制作技藝,大力發展旅游美食產業。積極發展嵐皋縣的農家樂餐飲產品,立足當地綠色天然無污染的原材料,推進餐飲與嵐皋當地文化元素的融合;提升長街宴、吊罐美食節、摔碗啤酒節、“嵐皋味道”美食大賽等美食節慶活動品質,豐富體驗活動形式,培育嵐皋特色美食文化內涵,打造美食愛好者的天堂,拓展美食文化體驗。
推進“文化+餐飲”融合發展。圍繞陜南特色美食,嵐皋縣大力推動非遺美食產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對河街美食街區進行智能化互動化升級改造,圍繞巴人文化,結合本地實際,將其建設成一條地標性非遺美食文化街區,使之成為旅行的必選打卡地。同時,定位于服務市民和外來游客,積極發展地方名小吃,鼓勵本地品牌餐飲,并引入中西式連鎖快餐等新業態,發展特色餐飲、食品店和便利店,推動餐飲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建“巴山樣子·楊家院子”
非遺文旅小鎮
四季鎮地處嵐皋縣南部,森林覆蓋率達81.03%,屬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也是嵐皋縣城飲用水水源地,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
以G211嵐城路、四季河為軸線,完成房屋改造100余戶,建設林果采摘園2300余畝,建設主題花卉園70余畝,建設景觀綠化小品10余處,打造山水相融、田園風光、農家休閑的鄉村休閑景區。建有鄉愁館(村史館)、非遺傳習館、非遺作坊小院,以聚合泛巴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方向,一體化展示“巴山四合院”特色民居、“吊罐肉”“摔碗酒”“辣子雞”“神仙豆腐”等巴山風味非遺餐飲、“九佬十八匠”等泛巴山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四海賓朋尋找鄉愁記憶、回歸體驗自然的地方。這里可以品嘗到特色的巴山農家風味,體會小橋流水人家的農家風情。這里的山水、民宿、美食、人文,都會助游客找到記憶中的鄉愁,帶人們重溫那段回不去的舊時光。
旅游環境的不斷提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據不完全統計,“巴山樣子·楊家院子”非遺文旅小鎮年接待游客25萬余人次,年綜合收入達1500余萬元。
以非遺工坊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嵐皋縣在保護傳承非遺項目時注重扶持非遺工坊建設,隨著市場不斷開發,非遺工坊以種植、加工、銷售、推廣為主,采用“企業(電商)+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達到保護、傳承、利用“三結合”的目的。將傳統工藝傳承形成規模,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并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廣闊的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非遺工坊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以獎代補,帶動周邊農戶和低收入家庭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資源產業化促進經濟發展
嵐皋縣將傳統的制作技藝規模化,在傳承中創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資源轉化為文化資產,結合其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在保留傳統項目精神內核和非遺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將活躍、新穎的現代表現形式融入其中,開發具有時代感、現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品牌,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產業鏈。
隨著生產經營水平的提高、管理經驗的積累、農產品的生產鏈條不斷延展,持續帶動農戶增收。村民富起來了,綠地多起來了,游客走進來了。隨著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嵐皋縣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多彩的非遺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與體驗、觀光度假。以旅游微信公眾號、電商平臺、網紅縣長的直播等,宣傳推介嵐皋的美景、美食、人文,同時也帶貨銷售本地特色產品;借力旅游平臺,廣泛傳播非遺,營銷非遺產品。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促進了非遺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實現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郭國平 許 菲 吳柏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