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有所呼 國家有所應:一份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獲高質量答復
“關于加強美麗海灣建設的建議得到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的高質量答復,作為來自基層的代表,我很欣慰。”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玉珍表示。
作為一名專家型代表,張玉珍多年扎根生態環境保護一線,她也是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針對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熱點問題,她先后提出議案、建議50余件。
“怎樣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趨勢,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碧海藍天”是縈繞在張玉珍心頭的思考。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張玉珍會同另外兩名代表共同提出《關于加強美麗海灣保護建設的建議》。
我國近海海域劃分為283個海灣作為基本單元和行動載體。為何海灣值得關注?
在張玉珍看來,海灣是近岸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單元,更是經濟發展的高地、生態保護的重地、親海戲水的勝地。海灣承載著陸域、海域社會經濟活動的疊加影響,抓住海灣,就抓住了沿海地區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牛鼻子”,就抓住了不斷提升人民群眾臨海親海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關鍵區域。
調研中,張玉珍和福建省環科院的科研人員到福建沿海地區,實地了解入海排污口整治、海岸線保護整治、海域海島生態保護修復等各項海洋生態保護工作,與生態環保、漁業、林業等部門的基層工作人員召開多場專題座談會,面對面交流討論;同時走訪廈門大學海洋環境領域專家和福建省海洋生態環境部門,掌握美麗海灣建設工作的第一手資料。
他們發現,美麗海灣建設存在一些共性問題,需要國家層面支持推動:盡管各地加大投入,但美麗海灣建設涉及陸海統籌的多個領域,資金仍是一大難題,此外,基層環境保護管理和技術力量還較薄弱,協同機制仍待加強。
張玉珍建議,設立美麗海灣建設專項資金,引導地方政府開展重點海域綜合治理和美麗海灣建設。持續加大對地方的幫扶,擴充管理隊伍,推動地方提升海洋生態環境監管水平。完善美麗海灣多元協同共治機制,“一灣一策”制定治理方案;加強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項目的組織,建立EOD項目庫;推動公益性強但收益性較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融合,平衡生態環境治理成本與收益,盡可能減少政府資金投入。
“這些建議切中了基層美麗海灣建設面臨的資金籌措難、技術基礎弱、各方合力不足等突出問題。”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表示。
2023年4月,該建議交由生態環境部會同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辦理。
2023年,張志鋒帶隊到福州和張玉珍面對面溝通。在張玉珍看來,美麗海灣建設要從以污染治理為主,向海洋環境和生態協同治理轉變;從單要素質量改善,向海灣生態環境整體改善轉變;從主要關注指標變化,向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轉變。實現“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目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資金、人才、科技、機制等方面創新。
張志鋒表示,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將建議辦理和部里重點工作緊密配合、統籌推進,認真研究采納代表意見建議,將其轉化為具體工作舉措。
針對資金問題,生態環境部將美麗海灣建設納入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積極引導金融資金加大對美麗海灣建設的投入。例如,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結合美麗海灣建設申報“洞頭諸灣共富海上花園”的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項目,已通過生態環境部評審并成功納入中央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涉及總投資29.72億元。廣東、江蘇等省通過省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一批美麗海灣建設項目。
針對基層力量薄弱問題,生態環境部建立重點幫扶機制,11個省區市美麗海灣建設實現技術幫扶全覆蓋。“去年在浙江溫州試點開展美麗海灣建設把脈行動,組織國內權威專家問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第一期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其他12個有代表性的海灣。”張志鋒說,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各地經驗做法交流推廣,把廈門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等類似的好模式向全國推廣。
一個個協同共治的案例涌現出來,沿海地方政府、相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以多種形式參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創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組織漁民等對海洋塑料垃圾進行回收,聯合237家塑料應用企業,實現海洋塑料高價值利用,獲得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為解決海洋垃圾污染問題探索新路徑。江蘇省連云港市30余家企事業單位認領“愛心海灘”,組織近2000名志愿者參與美麗海灣建設。
生態環境部2023年監測結果顯示,有102個海灣水質狀況同比2022年明顯改善。“總體上看,美麗海灣建設質量改善度、群眾認可度和社會滿意度在不斷提升。”張志鋒說。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明確2027年全國美麗海灣建成率要達到40%。
張志鋒表示,下一步,將結合張玉珍代表的意見建議,謀劃實施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其重點是推進100余個海灣因地制宜,建立各美其美的美麗海灣。同時,開展美麗海灣建設征集活動、建設方案“把脈行”、優秀案例“采風行”、建設成效“回頭看”等工作,也鼓勵有條件的沿海地區率先推進全域美麗海灣建設,不斷推動美麗海灣建設擴面、提質、增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