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重大裝備成為“新國貨”
讓更多重大裝備成為“新國貨”
本報訊(記者王群 北夢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采訪中,多位代表委員認為,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實現了自主研制和進口替代,國家重大裝備制造業實現了長足進步和快速發展,但仍需解決示范應用不暢等問題,只有這樣,更多重大技術裝備才有望走出國門,成為“新國貨”。
“2021年,我們把盾構機豎著打,攻克了千米豎井掘進的世界難題,首次實現了‘打井不下井,智能掘進’。”提起盾構機的研制和生產,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副總經理王杜娟如數家珍。
作為首臺國產大型盾構機總設計師,王杜娟代表已經主持設計盾構設備上千臺,攻克了多項世界性施工難題。然而,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國產盾構機“走出去”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國內在盾構機的研制方面起步較晚,工程中使用的盾構機大多依賴進口。10年前,國產盾構機剛走出國門時,國外用戶對其并不信任。”為了能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王杜娟代表和團隊聯合產業鏈相關企業以及科研院所,建成國內首個盾構/TBM主軸承減速機工業試驗平臺,為國內零部件廠商提供開放的基礎技術公共服務,以產研結合的方式共同推動國產零部件制造水平的提升,加速了盾構國產化進程。
“重大技術裝備制造必須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表示,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需要,實現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關鍵,也是中國高端制造業“走出去”的重要突破點。
“由于重大技術裝備本身價值高,且對用戶企業生產、經營影響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著‘用戶不敢用’的難題。”全國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章法在調研中發現,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不暢,已經成為制約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瓶頸,直接影響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為此,俞章法代表建議,應加大支持國內制造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力度,強化產業鏈上下游深層次合作,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推廣的積極性。同時,應倡導用戶單位采用單一來源采購、競爭性談判等方式進行采購,建立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加強重大裝備國產化“一條龍”模式構建。
王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