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年輕人愿意進工廠:專業的“鞋”要跟上產業的“腳”
【怎樣讓年輕人愿意進工廠③】專業的“鞋”要跟上產業的“腳”
“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連日來,不少代表委員支招職業教育深化改革。“鼓勵年輕人當工人,首先要鼓勵他們上職校學技術,擁有一技之長。”作為一名從一線成長起來的工匠型技能人才,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青年教師、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冠軍楊金龍在全國兩會上呼吁。
“上職校同樣有出路”
職校制造業專業招生狀況直接關乎高技能人才培養效果。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認為,有些孩子和家長不愿選職校,“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社會分層的對立導致人們對技能職業、技能從業者、職業教育存在偏見。”
上職校真的沒出路嗎?楊金龍代表認為,出人頭地有很多種方式,在自己的行業和崗位追求極致也是成功,“自己能走上世界技能大賽的冠軍領獎臺,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瓶頸期耐得住寂寞、能堅守初心。”
在今年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上,“小工種冠軍”王尚典的經歷也打動著人們。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錦西石化分公司車工、高級技師王尚典說:“一次意外讓我失去右手大拇指,只能將左腳的足二趾移植到手上,在車床旁操作時,這個新手指是沒有知覺的,我試著用食指掌控主導,創造出獨有的測量手法。2012年,我獲得第四屆全國職工技能大賽車工冠軍,向所有人證明:小工種也一樣響當當。”
優化職校人才培養體系
專業設置不均衡、師資力量較差等問題是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些積弊。代表委員們認為,近年來,隨著國家為促進職業教育良性發展出臺一系列政策、職業教育法提交修改等,職業教育迎來新的春天。但當下,仍然要優化職校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改革成效。
“一些職校未形成符合區域制造產業的專業體系,缺乏能夠支撐區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致使制造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出現‘人才真空’現象。”蘇華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我國部分職業院校在專業建設方面追求“大而全”,多而不專、雜而不精。
與此相對的是,部分職校辦學定位出現偏差。楊金龍代表在調研幾所中職學校時發現,他們以“考上高職率”為目標,重視文化課教學,弱化專業技術教學,職校的辦學性質幾乎發生了變化。
而出于生源減少、成本考量等因素,部分職校還出現相關專業式微,甚至停招現象。全國政協委員、武漢智能電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純星介紹:“去一些職業院校調研發現,車工、銑工、焊工等需要手動實操的部分傳統工種專業竟然沒有開設。”
“教學水平、師資力量存在較大差異,不少專業與現實產業需求脫節、培養力度疲軟,比如裝備制造業等需要硬件設備的實操性強的專業,有些學校出于成本考量,很少購買實訓設備。”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部分職校機械加工專業的學生上實訓課時,仍在使用電焊槍、氣焊槍、淘汰的數控機床學技能,汽修專業的學生沒有一輛汽車可修,只能按書本理論想象汽車故障。
此外,很多職校的教師數量也不足。全國政協委員、茂名石化首席技師張恒珍發現,有的職校師生比沒有達到,輔導員也配備不齊,影響到人才培養的成效。
專業設置要匹配產業發展
受訪代表委員認為,要根據市場需求和勞動方式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全面貫通。
“我走訪調研了一些職校和企業,有些校企合作定向培養人才的模式不錯。”全國政協委員、國網宿州供電公司輸電帶電班班員許啟金介紹,有的企業每年撥一些培訓資金給學校,學生在假期去企業實習,雙方協商后還可讓學生畢業后留在企業。
楊金龍代表也為自己所在職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感到自豪,“我們每年都會與合作企業密切交流,從產業端倒推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力保每一個學生所學專業都能無縫對接到企業和崗位上。”
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人才、現代企業學徒制等實踐,都為制造業吸引年輕人、穩崗提供了探索經驗。但張恒珍委員也注意到,長期以來,對于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企業的積極性相對較弱,建議通過多維融合完善職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銜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錦州石化分公司裝置班長高穎明建議,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推動高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許玲委員認為,要積極出臺推動產教融合的配套實施細則,包括政策、資金支持等,為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本報北京3月8日電)
吳迪
吳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