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獲認可 專家提醒:“雙刃劍”需理性看待
中新網南京6月9日電 (胥林花 徐珊珊)近年來,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越來越得到認可。江蘇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沈波近日表示,免疫治療為一些人打開了希望之窗,但在臨床使用中,它其實是把“雙刃劍”,還有很多誤區需要避開。
免疫治療是通過借助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以摧毀腫瘤細胞的一系列免疫相關治療方式,具有提高免疫系統識別排除腫瘤細胞的能力、對正常組織影響輕微等特點。
“治療時,免疫系統在攻擊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攻擊健康細胞,會引發間質性肺炎、免疫性腦炎、皮膚損傷、消化道黏膜損傷等問題。”沈波認為,在腫瘤免疫治療期間和治療后,要密切跟蹤患者、時刻掌握情況,收集相關數據,逐步形成針對腫瘤免疫治療導致的不良反應的系統管理體系。
很多晚期肺癌患者想試試免疫治療,臨床上也出現不少超適應癥使用的情況。沈波表示,有的基因突變類型會讓免疫治療起到正向作用,有的基因突變則是反向作用,患者如果使用了免疫藥物,不僅不能延長生存時間,反而會有嚴重的副反應。臨床醫生必須嚴格篩選出符合適應癥的病人。必要時,通過多學科會診,來確定患者的治療方法。
免疫治療一度被稱為“神藥”。對此,沈波稱,臨床醫生對大部分病人都不會將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作為治療唯一的選擇,而是按照相關的國內外指南選擇一線治療方案,保證初治的規范。
“個性化精準治療、多學科診療的概念,永遠貫穿在腫瘤治療的全過程。”沈波說,在免疫或靶向治療時,醫生通常將多種治療手段綜合起來做組合治療,比如靶向藥物+化療、免疫治療+化療、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等。
江蘇省疾控中心最新發布的腫瘤登記數據顯示,江蘇每年約有27.02萬例新發癌癥病例以及16.86萬例因癌癥死亡病例。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馮繼鋒表示,癌癥患者生存期的長短與臨床分期密切相關。發現越早,治愈的機率就越大。Ⅰ期患者肺癌5年生存率為50%至70%,IV期僅有2%至5%。所以,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特別重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