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用短視頻打開數字鄉村建設新通道
一直被催更的B站UP主“hello劉小備”(原名劉志誠)最近終于更新了。這一次,他用8分鐘的視頻記錄了村里最大的3D墻畫的誕生。這幾年,通過視頻了解到他的家鄉,并來尋找他的畫的人越來越多了,許多網友在視頻下留言稱,“云南是去過幾次都還想再去的地方,希望有一天能真正現場看看這個美麗的村莊”。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鄉村短視頻”也擁有了獨特的“流量密碼”:簡單質樸的鄉里鄉親、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刻在兒時記憶里的美味……廣袤的鄉村成為越來越多短視頻博主的創作源泉,他們通過直播間連接田間地頭和城市餐桌,透過手機屏幕展現鄉村的勃勃生機。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指出,要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持續開展數字鄉村試點。
數字經濟飛速發展,鄉村短視頻能否成為鄉村振興的數字新通道?年輕博主們在短視頻平臺流量紅利下,又該如何更加真實、立體地展現鄉村新風貌?
短視頻背后是充滿勃勃生機的新農村
“好多到店里吃飯的客人都在問你的畫在哪里。”這段時間,每當經過鄉鎮上的小餐館,劉小備都會收到餐館老板的告知。幾年前,看到村子里空白的墻壁時,他萌生了為墻壁畫滿“風景”的想法。大魚海棠、豐收圖、哪吒、青衣……這些被他畫在村民家外墻面上的繪畫,如今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前來當地旅游打卡的新地標。
2017年從深圳返回家鄉廣東陽春市春灣鎮創業時,唐羽也沒想到,通過直播和短視頻宣傳家鄉的特色農產品和風土人情,竟然把家鄉的農產品銷路打開了,“鄉鎮發力農村電商發展,就連村里的中老年人,也都拿出手機拍起了短視頻”。
在劉小備和唐羽看來,鄉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里蘊藏著無限生機與希望,很多“沉睡”在鄉村的資源,都可以通過新技術、新手段被重新“喚醒”。
去年下半年回到家鄉云南省麗江永勝縣的程海鎮興義村,劉小備希望用墻繪為家鄉帶來不一樣的風景。但最初,這樣的想法并不被村民接受。于是,他只能挨家挨戶去溝通解釋。
“起初只能佯裝是美術專業學生的暑期作業,這樣去和村民商量是否能幫他們免費美化外墻。”劉小備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村民即便同意了,也會在他繪畫過程中保持“警惕”,直到繪畫漸露雛形,他們才會從警惕變得歡喜。
找墻、溝通、構思、繪畫,期間要克服雨天和暴曬,劉小備說,“還好堅持下來了,得到村民的認可,這條路仿佛越走越順了”。在這過程中,他也找到了自己與當地融合的新方式,“不僅是美化墻面,要讓每一面墻上的每一幅畫都代表主人家的思想,也要和周圍環境進行結合和創意,甚至可以啟發村里孩子的思維和想法”。把墻繪過程拍攝下來放在平臺上,他還收獲了50多萬名粉絲。
做墻繪的同時,劉小備在家鄉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一邊接商業訂單一邊堅持公益墻繪,如今已完成了近40幅畫作。劉小備見證了新農村建設的飛速發展,他愿意把充滿勃勃生機的新農村展現給更多人。
剛返鄉創業時,唐羽拍攝視頻并沒有聚焦家鄉的農產品,最初的想法是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廣本地風光和傳統美食。返鄉第二年,恰逢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興起,這給了他新的思路。
唐羽入駐抖音平臺后開始創作鄉村美食類短視頻,“拍攝需要走遍家鄉各個地方,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本地豐富的農產品銷路差,農戶收入低,那時想著也應該助力本地農產品宣傳,擴大銷路”。
于是,從農戶種植的番石榴、沃柑、香蕉、荔枝等水果,到疫情期間一度滯銷的陂面鎮三朗村特色農產品淮山,都在他的直播間里成功開拓了新銷路,“其中一場對淮山的直播推廣,引流到線上線下后,交易額超過了百萬元”。
在粉絲的建議下,劉小備把繪畫過程中與村民的互動、趣事添加進了視頻中,既有淳樸的風土人情,又有如畫般的風景,興義村連通周邊村鎮一起成了“網紅村”,被越來越多的人列入旅游打卡清單中。有網友在他的視頻下留言稱:“依靠繪畫改變鄉村面貌,帶動經濟發展,農村大有可為”。
“短視頻+直播”反推地方經濟發展
快手平臺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快手三農興趣用戶超過2.4億,新增三農原創短視頻突破兩億條,三農創作者生產的短視頻日均播放量超過10億。同時,抖音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抖音鄉村相關視頻增加3438萬條,獲贊超35億人次;全國網友累計打卡122萬個村莊。
劉小備也觀察到,如今家鄉知名度提升了,周末來這里游玩的人多了起來。他坦言,“盡管有時候村民覺得是自己帶來的流量,但其實這并非是一幅畫的吸引力,而是鄉村持續發展、厚積薄發的結果”。在他看來,短視頻是一個新窗口,串聯起了鄉村與外界的深度鏈接,“為了留客,鄉村的基礎設施和精神文明建設,游客的吃、住、行等配套設施,生態環境的保護等,都在日益完善”。
成了當地的“網紅”致富帶頭人,唐羽也自豪地說,自己在農村電商上的嘗試推動了當地鄉鎮物流的發展,“我的發貨量大,和本地快遞公司談妥后,農村電商在物流上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當下,陽春市正在大力培訓農村電商人才,他還做起了培訓導師,“把我之前比較成功的電商直播運營案例復制給村民,讓他們能夠自己掌握新本領”。
與此同時,他帶著團隊從直播帶貨又轉型開始挖掘特色農副產品產業鏈,“比如家家戶戶都會種植的陽春狗仔豆,既可以與農戶合作種植,又可以將果實加工成多種形態的產品,它的藤蔓還可以加工成工藝品”。目前他們已經種植了幾十畝狗仔豆,研發出了狗仔豆凍干和米粉,后續還將繼續種植和研發,參與了農村電商培訓的當地村民也已有上千人。
返鄉的年輕人在鏡頭前記錄鄉村變化和推介鄉村好物,成了家鄉的代言人,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新農人”。直播帶貨、短視頻等,由他們創造的日益豐富的內容也正在反推地方經濟發展,不僅帶來新收入來源、新職業類型,還帶來鄉村振興的新通道。
搭上鄉村發展的快車道,短視頻平臺也在不斷發力。騰訊微信視頻號相關負責人說,他們聯合當地供應鏈企業為視頻號頭部主播推介當地鄉村好物,打造了“平臺+本地供應鏈+頭部主播”帶貨模式,實現良好的推廣和銷售效果。這個過程中,一些年輕的視頻號博主憑借對短視頻平臺和運營的熟悉,很好地起到了連接田間地頭和餐桌的作用。
不過,仍有不少人稱,短視頻和直播的“賽程”進入了下半場,紅利期或將成為過去,內容賽道的垂直領域該怎樣持續發力?
作為一名短視頻愛好者,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鳴認為,當鄉村短視頻和直播帶貨越來越被大眾接受后,也需要注意“提檔升級”。“內容要創新也要真實,視頻質量也要有更高要求,向專業化發展,才能匹配大眾越來越高的審美”。
“鄉村市場無限廣闊,發展潛力大,在促進產業振興的同時,還要注意文化振興”。在他看來,植根于鄉村的眾多民俗風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也值得以短視頻的形式記錄、傳承和發揚光大,“更重要的是,鄉鎮政府部門也要緊抓短視頻發展風向,既要宣傳鄉村的美景美物,也要向更多優秀人才‘喊話’,邀請他們前來共同投身全面鄉村振興建設,為鄉村插上數字化發展翅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