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醫養結合,讓老年人更多獲得感
■ 社論
積極推動醫養結合相關政策落地實施,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具體舉措,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應有之義。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8月7日,《人民日報》結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現實背景,進行了相關政策解讀。就在幾天前,國家衛健委黨組在《求是》雜志發文指出,我國總人口“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在此背景下,“少子老齡化”將成為常態,養老問題備受社會關注,亟待政策更好發力破題。
作為優化老年健康和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舉措,醫養結合也因此被高度重視。此次出臺的《意見》,為推動我國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而從國家層面對此積極推進,不僅是為增強老年人獲得感和滿意度,也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具體步驟。
所謂“醫養結合”,最通俗的解釋就是把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整合起來,以更好滿足失能、半失能及患有基礎疾病老人的康復治療與看護問題。
近年來,我國醫養結合政策不斷完善,取得積極進展,但在政策支持、服務能力、人才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這些正是此次《意見》著力補強之處。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目前,我國65歲及以上老人數量約1.67億,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達4000萬。而且,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大部分都有看病就醫的需求。
面對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推進醫養結合,當前最需要突破的是兩個方面的難題。一是資源供給;二是激勵機制的完善。
資源供給方面,如此次《意見》提到,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在養老服務機構設立醫療服務站點,提供嵌入式醫療衛生服務;鼓勵基層積極探索相關機構養老床位和醫療床位按需規范轉換機制等,均是從強化醫療資源和養老護理資源的供給與合理分配上,夯實醫養結合的基礎。
人才的“補缺”,同樣是提升醫養結合水平的重要一環。有數據顯示,我國專業護理人才的缺口高達200萬。此次《意見》專門提到,要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緊缺人才培養,將老年醫學、護理、康復、全科等醫學人才,養老護理員、養老院院長等養老服務與管理人才納入相關培養項目。這方面,也可考慮與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結合起來。
此外,也需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勵、資源整合機制。說到底,醫養結合本質上就是要實現醫療資源和養護資源的融合發展與合理分配。這就需要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架起溝通、合作的橋梁,并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
事實上,此次《意見》提到的多個措施,都需要有更為周詳的激勵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作配套支撐。無論是鼓勵養老機構內部設置醫療衛生機構,還是支持社會力量提供醫養結合服務,這些措施要落地,稅收優惠、政策補助等方面的激勵不可或缺,打通不同性質機構之間的崗位壁壘,建立崗位流通、晉升機制也必不可少。
當然,要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醫養結合的便利,除了服務上跟進,也要進一步降低患者的醫養成本。對此,《意見》要求及時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衛生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管理,鼓勵商業保險將老年人預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復等納入保障范圍,都是精準施策。
而這方面也已有市場力量在行動,如推行一年的南京失能人員照護險,就已惠及2.4萬名失能老人。類似的市場化探索,應該被更多鼓勵。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繼續加深,必然對養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推進醫養結合也已勢在必行。此次《意見》,不僅從宏觀層面提出了政策應對方向,也在相關步驟上明確了具體要求,各地都需以此為指引,積極推動相關內容落地實施,走出一條符合國情、民情的醫養結合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