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等三大領域首批6只ETF獲批 引導資源向優質企業傾斜
本報記者 吳曉璐 邢 萌
9月18日,證監會批復6只主題ETF,包括2只科創板新材料ETF,2只科創板芯片ETF,2只中證機床ETF,這意味著主題投資賽道再次擴圍。業內預計,這些產品將受到市場青睞,并吸引一批專注于主題投資的新增資金。
9月16日,證監會接收了上述6只ETF產品的申報材料,兩天后的9月18日,6只ETF產品獲得批復。
“6只ETF發行后,將引導投資者進一步關注科創板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投資,尤其是具有中期發展前景的重點行業,包括芯片、新材料、機床等?!敝行沤ㄍ妒紫呗苑治鰩熽惞诮邮堋蹲C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處于關鍵發力期,資本市場的助力非常重要。監管層在特別短的時間內給予批復,體現了對資本市場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度重視。
國泰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監梁杏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監管部門加快審批節奏,體現出資本市場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的決心。同時,這也有利于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進而促進產業鏈自主可控,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引導科創主題投資
有望推出更多相關產品
具體來看,6只主題ETF分別為嘉實上證科創板芯片ETF、華安上證科創板芯片ETF、南方上證科創板新材料ETF、博時上證科創板新材料ETF、華夏中證機床ETF、國泰中證機床ETF。
據記者了解,中證機床指數、上證科創板芯片指數、上證科創板新材料指數分別于今年5月9日、6月13日、8月15日正式發布,6只ETF產品則是目前市場首批跟蹤上述指數的主題ETF。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幾年ETF投資在我國市場中占比不斷提升,這主要因為一籃子股票配置有利于投資者,且一些主題ETF基金具備較好的彈性。在此基礎上,本次獲批的指數基金主要聚焦新產業,不少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池云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6只主題ETF兩日內獲批,一方面說明國內基金市場已更為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場對國家重點扶持的芯片、新材料等產業的認同和信心,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聚焦新興產業的產品上市。
“從近期市場各板塊表現和成長性來看,當前市場投資風格更青睞于代表未來新發展格局的科技創新行業?!庇胁辉妇呙姆治鋈耸肯颉蹲C券日報》記者表示。另據記者了解,A股市場未來將會迎來更多維的主題投資產品。
三大領域公司成長性較好
投資價值凸顯
從投資價值來看,科創板芯片、新材料相關公司成長性較好。數據顯示,科創板新材料領域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76%和46%,截至8月31日,市盈率TTM為46倍,處于科創板開市以來的較低水平,具備一定配置價值。科創板芯片相關企業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和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分別達到82%和69%,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15.4%。
中證機床指數從滬深市場中選取了50只業務涉及機床整機及數控系統、主軸、切削工具等關鍵零部件的設計、制造和服務等領域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集中反映了我國機床產業攻堅克難、實現工業“自立自強”的重大發展成果。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相關成份股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5.19%、24.46%。
中信證券認為,無論從短期、中期、長期投資邏輯來看,科創板新材料指數都具有十分良好的投資價值。
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推動攻克“卡脖子”難題
市場人士認為,博時基金、南方基金上證科創板新材料ETF產品獲批,對于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華安基金、嘉實基金科創板芯片ETF獲批后,投資科創硬核科技再添強兵。作為首批聚焦科創板芯片板塊的行業ETF,是投資者布局科創板芯片行業,把握半導體產業鏈投資機會的理想工具。更好滿足投資者資產配置與財富管理需求,有利于引導資源進一步向以科創板為代表的“硬科技”公司傾斜。
華夏中證機床ETF、國泰中證機床ETF獲批,則對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攻克“卡脖子”難題具有積極作用。華夏基金中證機床ETF基金經理司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機床行業大而不強,具有廣闊的提升空間。低端市場充分競爭,中高端市場寡頭壟斷,且高度依賴進口。我國機床尤其是高端數控機床產業鏈技術獨立自主將是未來趨勢。
此外,中證機床ETF產品的推出對壯大上市公司力量、加快投資者回報等具有積極意義。梁杏分析稱,一方面,中證機床指數的樣本公司業務涵蓋機床產業各環節,ETF產品的推出將為這些公司帶來關注和資金,促進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拓展產品線,促進機床產業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機床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投資者通過配置相關標的,有望獲得豐厚投資收益,分享經濟增長紅利。(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