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無挑戰 不青春 “挑戰杯”激蕩青年創新力量

      發布時間:2023-05-04 11:09:00來源: 科技日報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寫:本報記者 張蓋倫

        策 劃:劉 莉

        大學的學習,不能僅僅從知識到知識,從課本到課本。讓同學們真實感受世界,是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備賽“挑戰杯”,他們對實際問題有了深入了解,把知識內化成了能力。幾年過后,技術在迭代,同學們對事物的認知也在深化—這就是成長。

        “磁力,宇宙的四大基本力之一。我們微納動力,致力于通過磁場驅動磁性物質,自由控制金屬的超能力將不再是科幻場景。我們的磁控膠囊機器人,能實現精準移動,確保達到腸胃任意位置,以任意角度拍攝。對比全球同類產品,我們都具有優勢。”

        這是趙嘉偉團隊為創業項目撰寫的文案開頭。要先聲奪人,也要通俗易懂。

        PPT,他們改了一版又一版。表述,他們打磨了一遍又一遍。

        在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趙嘉偉帶領的參賽項目《Medcreate磁懸浮膠囊機器人:胃腸道檢測領域的革命者》獲得金獎。

        這是一項重要榮譽,獲獎證書被放在了公司的展示柜里。

        趙嘉偉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已經選擇了碩博連讀。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微納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以公司為平臺,趙嘉偉開啟了自己新的研究方向——光電鑷。

        他享受著在前沿領域披荊斬棘的感覺,縱使會覺得“痛苦”,但這正是創新者的必經之路。

        畢竟,無挑戰,不青春。

        不止于課堂 實現新突破

        在“挑戰杯”中拿到金獎,殊為不易。

        今年,來自全國32個省份和港澳地區的3011所學校的142.4萬名學生累計提交了33萬余個創新創業項目。

        經過校級初賽、省級復賽、全國決賽初評、全國決賽終評等環節,共評選產生金獎項目154個、銀獎項目309個、銅獎項目1079個。

        金獎項目,千里挑一。

        “挑戰杯”現已成為全國大學生共同參與的科創盛會,是青年創新創業領域的金字招牌,競賽的專業性、權威性得到各高校的普遍認可。

        不過,拿獎對這群師生來說,像一個“副產品”,一種對鉆研的褒獎。

        2018年,本科一年級的趙嘉偉加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教授馮林的課題組。他喜歡馮林的研究方向——微納機器人,前沿、有意思,而且“能解決痛點問題”。

        4年過去了,趙嘉偉在課題組待了下來,成了主力。

        在實驗室,對性能、參數,趙嘉偉可以侃侃而談;但在創新創業的賽場上,評委關心的是技術和用戶間的關系。他們詢問用戶的體驗和感受,詢問市場拓展的實際困難。

        “一開始,評委問的問題真的沒想過,氣氛就非常尷尬。”趙嘉偉說。

        “挑戰杯”不是團隊參加的第一個創業類比賽。一般來說,要在這樣的國家級比賽中摘金奪銀,項目成員往往都經過了多個省市級比賽的歷練。

        比賽在磨煉團隊,馮林領銜的微納米機器人與微納操作科研項目也日漸成熟。去年3月,微納動力公司正式注冊成立。

        這是一個硬科技能得到青睞的時代。投資人手里拿著錢,尋找令他們心動的創新。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的賽場,也是他們的“獵場”。嗅覺靈敏的投資人,會找到這些有潛力的項目,推上一把。

        對趙嘉偉來說,創業的一項重要價值,在于促進自己的科研和學習。馮林評價,他是少數能獨立承擔起科研任務的本科生。

        在膠囊胃鏡機器人項目中,趙嘉偉負責做機器人本體。

        這種膠囊要能通過吞咽進入人體胃腸道,它的體積必須足夠小,但又要能實現高清晰度拍攝和高速圖像傳輸。因此,要在一塊迷你電路板上,集成許多電路元件。

        “我經常對著一個特別小的電路板,上面放一塊顯微鏡,盯著顯微鏡去做焊接。吭哧吭哧一個下午,可能一塊板子都焊不好。”趙嘉偉回憶,“有時候焊一兩天,弄完了一測,這板子還不能用,焊錯了。”

        課堂上主要教原理,就算有動手實踐環節,也不會給學生這么小的電路板,“一塊電阻都可能比我們這整個板子大”。在實驗室,趙嘉偉熟練掌握了電路設計,也明白做科研要用數據說話。

        現在,趙嘉偉又參與到馮林的光電鑷項目中,這種技術可以快速從成千上萬個細胞中捕獲到最想要的那一個。他主要負責光電鑷微操作系統及其配套芯片的加工制造。“它需要理論基礎,我從頭學,啃文獻,翻閱大量資料。芯片制作又是一種工藝,這里面的‘know how’是成千上萬次實際動手操作的經驗總結,不親自做很難了解細節上的差異,很多東西要反復調試。這個過程比較痛苦。”

        但是,把實驗室成果變成商業產品,挑戰一個個難以實現的研發目標,這種節奏也讓年輕人熱血沸騰。“我特別想做這種核心技術的突破。”趙嘉偉說。

        走出象牙塔 找到真問題

        “我們去西北農村做調研,發現即使燒著煤,屋子里也非常冷。有些老人心疼錢,只要孩子不在家,他們寧可挨凍,裹著大棉襖,也不燒煤。”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2019級本科生王一飛說。

        這是大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的真問題。王一飛帶著解決方案參加了“挑戰杯”的“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賽道,拿下金獎。

        同學們去過山西呂梁、甘肅平涼、寧夏吳忠,真切感受過農村取暖的痛點——燃煤價格高,環境污染大。在山西省方山縣胡堡村,年采暖費用能占到農民年收入的30%。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但日照充足,高效的光熱轉換是采暖最優選擇。

        若能提高太陽能供熱效率,就能大幅降低供暖成本,讓溫暖進入更多家庭。

        王一飛大二時就加入了科創項目“基于物聯網的太陽能采暖管理平臺建設”,致力于研發新型太陽能智能云控系統。

        團隊創新性提出的新型智能蓄熱技術,具有夜間排空、白天智能上水等技術優勢,大幅度降低了供暖成本。物聯網技術的引入,也解決了傳統太陽能熱水采暖設備存在的供暖時間短、溫控性能弱、用戶體驗差的缺陷。

        從2019年到2023年,每一個假期,團隊都在現場,調研、研發和安裝調試太陽能設備,為父老鄉親提供技術服務。

        雖然他們的初衷是要解決農村采暖問題,但隨著項目的深入,他們接到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咨詢——有養蝎子的,養黃鱔的,有做空調清洗的……他們都需要低價熱源。

        參賽,讓埋頭技術的學生,觸摸到他們不熟悉的鄉村地區的脈搏。

        為了準備比賽和創業,王一飛和伙伴也要學習股權和金融知識,知道錢是怎么掙的,怎么花的。大家跨學院組隊,讓不同學科的智慧在一起碰撞。他們從學生的視角轉變為創業者的視角,關心成果研發出來后怎么落地,關心經濟性。“真正解決一個工程問題,比我自己趴在那悶頭學好一些。”王一飛說。

        在廣闊的社會實踐中,青年要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團隊項目負責人秦康翔來自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他的創業內容是在內陸鹽堿地上養海蟹。

        聽起來有些矛盾,但這是秦康翔從本科起就在干的事。他自己都說,海蟹陸養,就像企鵝跑赤道。

        他加入了海蟹低鹽研究課題組,跟著師兄師姐開始與海蟹同吃同住的日子——他們要馴化出適合鹽堿地的海蟹品種。

        經過270天夜以繼日的試驗和4種青蟹品種的初試,他們在近千批次海蟹樣本中,篩選出最適親本,研究出了高效蟹苗淡化技術,將海蟹的適宜生長鹽度下限由12‰降低到2‰。然后,他們將海蟹的成活率,從最開始的不足5%,提升到了實驗室條件下的95%。

        秦康翔將研究出的海蟹帶回家鄉河南完成養殖推廣。為解決鄉親們的疑慮,團隊一次次在寧波與河南之間往返,將實驗室培育的淡化蟹苗免費送給鄉親們,將從實驗室和寧波各養殖場學來的養殖技術,手把手教給鄉親們。看到養殖出的鹽堿地海蟹又大又好,越來越多的人邁出了養殖的第一步。

        秦康翔統計,團隊累計幫扶了270余戶鹽堿地貧困戶,惠及6縣29村,幫助養殖戶每畝綜合增收超1.5萬元,累計增收7000萬元。鄉親們實打實的收益,就是最好的鼓勵。

        “作為一個農家娃,沒有什么比能用自己所學造福生我養我的土地更自豪的事情了!”秦康翔愿意成為一個樣板,激勵那些跟他一樣想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去吧,去作出新時代大學生的青春貢獻”!

        為育人而賽 為成長而創

        比出一個結果,并非“挑戰杯”舉辦的目的。近年來,對標團中央深化改革要求,“挑戰杯”競賽持續深化辦賽理念、賽程設置等改革,實現了由“競賽導向”向“育人導向”、由“結果導向”向“過程導向”的轉變。

        比如本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減少項目商業價值的評分比重,更加注重考查學生了解社會現狀、關注社會民生、解決社會問題的意識、能力和水平,在評分要點中,社會價值、實踐過程等兩方面評分占比達40%。

        讓學生去參賽,馮林的初衷很簡單——鍛煉他們。“想培養本科生,讓他們對科研感興趣。”至于拿獎,并不在馮林的預設之內。

        這位年輕導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刻板印象中理工科生的形象——不善言辭,只在實驗室自己鼓搗。

        他需要他們走出去。

        馮林在日本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那時,日本導師要求他們每年都要參加機器人領域的國際頂級大會,平均一兩個月就要出國作報告。自己帶了學生后,馮林也要求他們每兩周必須用PPT匯報一次。“要讓他們不停地講,不停地講,練到報告時不怯場,表達時邏輯清晰。”

        在馮林看來,學科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突破點往往出現在交叉地帶。要在交叉領域做出亮點,就必須去見世面,去協作和溝通,傾聽各方需求。“我經常跟學生說,你不能閉門造車。不能自己覺得自己技術多好,切忌自娛自樂。”

        參加創業大賽,就是一個讓學生得到“敲打”的過程。一群理工科生,在和評委一輪輪的“交手”中,逐漸從技術思維轉向產品思維。

        馮林看到,學生越來越“穩”,見過大場面,也撐得起大任務,能抗壓,能扛事。即使他們以后不走創業之路,單就做科研來說,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質。

        同樣的,公司能不能賺錢,也不是王一飛所在項目指導老師首要考慮的問題。

        “作為老師,我們更希望他們能給國家、給社會解決一些重大問題,這也是他們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黨委書記崔嵬感嘆。

        當了這么多年老師,崔嵬很清楚,大學的學習,不能僅僅從知識到知識,從課本到課本。能進入北理工的學生,在知識層面都不會差,但他們要補的,是“實踐”課。像“挑戰杯”這樣的競賽,給了學生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想法不成熟也沒關系,至少他們能停下來想一想。”

        “挑戰杯”是個大舞臺,從團中央到中國科協、教育部等其他主辦單位,從學校到學院,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支持。理工類大學,本身對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有硬性要求。崔嵬認為,讓同學們真實感受世界,是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一環。“長期在象牙塔內,容易對社會一無所知。通過備賽‘挑戰杯’,他們對實際問題有了深入了解,把知識內化成了能力。”崔嵬看到,幾年過后,技術在迭代,同學們對事物的認知也在深化——這就是成長。(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3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黄瓜视频在线播放| 天天拍拍天天爽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欧美高清熟妇啪啪内射不卡自拍|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午夜性福利视频|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 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 无翼少无翼恶女漫画全彩app|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精品国产三级a|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日本二区免费一片黄2019| 亚洲成人www| 白医生的控制欲| 国产dvd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一道本免费视频|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品|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老扒系列40部分阅读| 国产卡1卡2卡三卡在线| www.九色视频|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eeuss影院130020部| 成人动漫3d在线观看|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欧美www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精品2021 | 最新中文字幕av专区| 亚洲欧美综合视频| 男男高h粗暴黄车文| 和桃子视频入口网址在线观看| 91av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