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安全 端牢中國飯碗
5月11日,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中國將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生產基礎更加堅實
談及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提到了“三個更強”:
生產保障能力更強。目前,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已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科技水平和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隨著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深入實施,糧食生產基礎將更加堅實。
供應保障能力更強。政府儲備糧規模結構布局持續優化,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和市場易波動地區成品糧油儲備已經達到15天以上。各類糧食企業庫存處于較高水平,部分企業商品庫存較前些年明顯增加,再加上農戶手中存糧,全社會儲糧層次更加豐富、保障更加有力。
調控和應急保障能力更強。各類企業年均收購糧食8000億斤左右,有效維護了種糧農民利益;政策性糧食投放精準有序,較好滿足了企業用糧需求;各地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糧食應急預案體系和工作機制,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和糧食應急保障企業數量持續增長。
“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終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實保障。”叢亮說。
增產、減損同時發力
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
在增產方面,讓農民種糧能掙錢十分重要。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盧景波介紹,近年來,全球范圍內不確定、難預料因素交織疊加,國際糧食市場頻繁大幅波動。為了穩定口糧生產,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國家有關部門綜合考慮糧食的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因素,適當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其中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已連續3年提高,早秈稻連續4年提高。
“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是每斤1.17元,早秈稻1.26元,均比上年提高2分錢,中晚秈稻1.29元、粳稻1.31元,和上年持平。這樣的安排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保護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有利于保障農民的種糧利益,堅定農民的種糧信心,促進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供應穩定和市場平穩運行。”盧景波說。
在減損方面,“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需要各方不斷努力。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基于自身工作職責,抓為民服務減少收購環節損失、抓技術應用減少儲運損失、抓適度加工減少成品糧生產損失、抓宣傳教育減少消費損失,切實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
“我們安排建設了5500多個專業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在農民收獲糧食時提供清理、干燥、儲存等服務,推廣使用近1000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按照要求使用裝具的農戶儲糧損失由平均8%現在降到2%以內。”黃煒說。
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能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在這一過程中,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尤其重要。
據叢亮介紹,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堅持將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振興糧食產業為關鍵點和切入點,推動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能。
一方面,以建鏈補鏈強鏈為抓手,積極拓展糧食產業發展空間。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積極探索以糧食產業鏈優勢端帶動向上下游延伸,因地制宜補短板、強弱項,挖掘從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條的增值潛力。比如,安徽省阜南縣以發展優質小麥產業為切入口,推動訂單農業從35萬畝拓展到60萬畝,每畝助農增收200元以上。目前“阜南樣板”已經推廣復制到全國323個縣,發展優質糧食訂單超過1000萬畝,有效實現助農增收。
另一方面,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通過樹立優糧優價導向,構建小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從根本上提高小農戶應對風險能力,讓農民更多分享糧食產業增值收益,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比如,浙江省湖州市,依托糧食儲備資源,完善“加工企業+國家糧庫+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作收糧、共享儲糧,助力糧食加工企業降低成本。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調動各地政府發展現代糧食產業積極性,激發全鏈條市場主體的活力,探索糧食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新模式;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和示范樣板,加大宣傳推廣復制力度,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叢亮說。
王俊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