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商品迎來“商品條碼”時代 讓消費者更放心
購買跨境商品,不放心商品來源和質量安全?
今年2月起,隨著海關總署各關區推廣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商品條碼應用,消費者可以更放心地購買跨境商品了。
為何能讓消費者更放心?
“由于網上選購跨境商品時‘看不見’‘摸不著’,在購買進口食品時,我們特別關心商品的來源和質量安全。通過掃描商品條碼可以查看商品的品名、品牌、規格、進口商等信息,買得更加放心了,購物體驗也更好了。”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鄭女士介紹了自己通過商品條碼選購跨境商品的感受。
為促進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業務健康有序發展,推動外貿保穩提質,國家海關總署自2023年2月10日起在全國各關區推廣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條碼應用,我國跨境電商進口業務全面開啟“商品條碼”查驗時代。
商品條碼是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全球唯一身份標識,是商品在全球終端消費市場流通的“身份證”和“通行證”,在很多行業,特別是快速消費品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每件商品在被賦予條碼的同時,也完成了包括產品制造廠家以及產品本身等產品信息的標識。為了滿足我國居民的消費多樣化需求,方便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獲取可靠的進口商品信息,了解商品情況、精準選購商品,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以商品條碼為基礎,遵循全球統一編碼標識系統(GS1)的數據屬性和產品分類等國際標準,建設、維護“中國進口商品信息服務平臺”,積極引導進口商品經營企業,從國內源頭維護標準化進口商品信息,針對商品描述信息進行多重檢查完成進口商品身份檔案,形成權威可靠的進口商品數據資源。因此,商品條碼提高了跨境商品透明度,使來自全球的跨境商品都能有據可查、有源可尋,從而營造更加誠信、透明的電商生態,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當商品條碼應用于跨境電商商品,消費者就可以通過掃碼了解進口商品詳情,掌握商品條碼狀態,比對境外品牌企業信息,結合產品實物情況判斷是否購買,真正實現跨境商品“放心買”。
企業進口申報實現“秒錄入”
在跨境電商商品應用商品條碼,不僅可以讓消費者“放心買”,還能讓企業“省心賣”。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兼有全球流通和零售屬性,與商品條碼全球唯一的“身份證”屬性和標識信息的功能完全吻合。據統計,商品條碼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覆蓋度約90%;我國很多跨境電商企業已將商品條碼深度應用于供應鏈效率管理,這些都為海關在跨境電商貨物監管中應用商品條碼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應用基礎。
同時,企業通過“憑碼申報”,有效提高了規范申報的準確性,簡化申報手續。
海關總署網站文章顯示,作為條碼申報嘗鮮者,某公司物流部經理表示,“海關推廣的商品條碼申報操作十分便捷,通過商品條碼自動對碰和智能返填,大大減少了企業對繁雜的規格型號等項目的復核工作量,而且還不用擔心出現申報差錯。”
據介紹,該公司平均每月要進行2000多項進口商品申報業務,以前每項商品申報信息的錄入加雙人復核時間一般至少需要十分鐘,而使用條碼申報后,單項申報完成錄入的時間壓縮為十幾秒,效率較以前得到大幅提升。
企業“憑碼申報”,可以把海關申報過程中需要的商品要素信息落實為標準屬性,避免了商品供應鏈全過程中因多環節流轉和手工填報等原因可能導致的信息失真,不僅能有效提高企業規范申報的準確性,有效降低審查風險,提高通關效率,還可以實現智能輔助的“秒錄入”。
助力“智慧海關”建設
規范、準確、有效的進口商品基礎數據資源是海關數字化轉型和發揮作用的基石。
近年來,作為統一組織、協調、管理我國商品條碼、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的專門機構,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推動進口商品數據采集工作,并積極跟蹤GS1全球數字化轉型戰略,參與“GS1全球注冊平臺”建設。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介紹,目前,“GS1全球注冊平臺”已有全球4億條產品數據和640多萬個企業代碼,平均每月新增產品數據500萬條,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占全球GDP的92.5%)。該平臺可方便零售商、電商平臺、消費者、政府監管機構等通過權威渠道進行條碼和產品驗證查詢。
編碼中心依托GS1全球注冊平臺為海關數據提供驗證服務,其驗證結果將成為海關風險防控的重要依據。海關根據GS1數據資源和編碼中心的驗證服務,搭建以商品條碼為核心的商品標準數據庫,形成申報、備案及稅收征管的統一商品知識庫,串聯海關各業務信息,逐步建立以商品條碼為基礎的數字化監管體系,優化貿易治理,為海關風險防控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商品條碼及其標準化數據已逐步深度融入海關跨境監管治理體系中,成為“智慧海關”建設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條碼應用創新舉措,將以“智慧海關”建設推動海關監管效能優化提升,有助于對標更高標準的國際規則。
據了解,未來,基于GS1標準的大數據,海關總署與編碼中心將聯合推動海關稅收征管“大數據知識圖譜”建設,助力跨境貿易的數字化轉型,促進全球貿易便利化發展。(李朝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