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或許無聊,但知識可以很有趣
“這個世界很大,有趣的事情很多,知識是永遠講不完的。”
——————————
人和人之間有親密有疏遠,數字與數字之間也有親疏遠近。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發現一組獨特的數字——220和284,并把它們命名為親和數。他說:“朋友是你靈魂的倩影,要像220與284一樣親密。”在11世紀的阿拉伯,人們將這兩個數字刻在兩塊水果上,自己一塊,給心愛的人一塊。220和284是最小的一組親和數,第二組直到1000多年后才被發現,它們是17296和18416。
親和數是數論研究中的概念,指兩個正整數中,彼此的全部約數之和(本身除外)與另一方相等。在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尤斯伯恩“少年科學院”系列科普書中,這個數學概念被用插畫生動地表現出來,向孩子展現數字的浪漫與美麗。
斐波那契數列與大自然中的貝殼和向日葵花盤有關、2.9萬只意外落入大海的黃色橡皮鴨幫助海洋學家摸清了洋流分布、說話有助于清潔耳朵……類似的奇妙知識在尤斯伯恩科普書中還有很多,并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和細膩的繪畫技法鋪展開,有的還伴隨精妙的機關設置。
如何為孩子們生動講述數學、科學、人體知識,尤斯伯恩科普書作者亞歷克斯·弗里斯(Alex Frith)已研究了近20年。“不同國家的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是相似的。”亞歷克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說,“大部分孩子會覺得上學很無聊,但知識可以很有趣。”
亞歷克斯從小在倫敦長大,父母是著名神經科學家。童年時期的他常常和父母一起做實驗、做大腦掃描,甚至討論腦科學的新發現。比他大4歲的哥哥時常給他講解科學知識,亞歷克斯至今還記得自己8歲時的一幕,哥哥在家里給他講:“物理學中的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
“那是一個12歲孩子對8歲孩子做的科學科普,我正在嘗試的事情也是如此:用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孩子們解釋科學,就像更大的孩子一樣。”亞歷克斯說。2005年,在機緣巧合下,亞歷克斯得知尤斯伯恩公司有職位空缺,工作內容和待遇都很令他心動。而要想進入尤斯伯恩,作者們需要通過模擬寫書測試——在一周時間內按要求創作出一本書的樣稿。
在測試中,亞歷克斯得到了兩個題目,一個是寫關于馬的起源的科普故事,另一個是寫一個益智游戲,主題是“父親節的禮物”。亞歷克斯在創作“父親節禮物”時,把紙張沿螺旋形剪下來,讓它能夠像彈簧一樣被拉起來,還在里面放了一些香料。最初,亞歷克斯擔心這個作品會非常奇怪,“是不是要做得正常一點”。“越奇怪越好。”編輯們告訴他。
在創作《關于身體你要知道的100件事》時,亞歷克斯和同事們會先在網絡上搜索一圈,剔除人們大概率已經知道的知識,只選擇最出乎意料、最有趣的幾條。每周開會時,編輯和作者們輪流分享“10件你絕對不知道的關于身體的事情”,然后選出最有趣的故事。比如,只有人類才會臉紅,吃東西的方式會改變臉型,人的耳垂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長。
亞歷克斯最喜歡讀的是有關科學和太空的科普雜志,“我對人類未來會發生什么很感興趣”。他還喜歡看漫畫,并從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在漫畫里你必須用不同的藝術風格來表達故事”。 亞歷克斯覺得,如果一本書沒有引起自己的興趣,就不是一本足夠好的書,因此他在創作時也努力把書變得有趣。
有一次,亞歷克斯在漫畫中看到主角在自我介紹時,高興和悲傷兩種情緒化身成了兩個打架的“棍子小人”。后來,在創作化學科普書時,亞歷克斯讓化學元素氮和鉀也變成兩個小人,相互反應的過程被形容成“對彼此很生氣”。
“找到我們自己關心的核心事情,這樣孩子也會感興趣。接下來再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講述給身邊人聽,如果能把它講明白、講有趣,那就是成功了。”在亞歷克斯看來,科普書不應該居高臨下地對孩子講話,也不能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我們如何和成年人解釋,就怎么和孩子解釋。”
亞歷克斯認為,科學需要讓孩子自己感興趣。當孩子問父母問題時,父母可以試著回答,可以帶孩子們去博物館、去畫廊、去書店,但不要強迫他們學習某一樣東西。“只需要告訴他們:看,這里有很多東西。跟隨他們的興趣,看他們關心什么,也許他們就會對某個領域產生疑問,促使他們閱讀更多相關書籍,甚至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亞歷克斯和妻子、3個孩子,還有一只名為Serendipity的貓咪住在倫敦。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亞歷克斯常常能發現一些新的“科普點”。比如,兒子小時候喜歡火車,亞歷克斯就會聯想到火車的動力、車輪是怎么運轉的;后來兒子的興趣轉移到了足球上,人體力學的相關知識便浮現在腦海。“萬事萬物中其實都能找到科學和科普的點。”
迄今為止,亞歷克斯已經創作了3本關于恐龍的科普書,還有5本關于太空的、4本關于人體的。他對一切都抱有好奇心,“這個世界很大,有趣的事情很多,知識是永遠講不完的”。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余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