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總結文博數字化建設五個理念,提出八個數字化基礎場景
中新網北京9月5日電 (劉一 張素)在數字技術的推動和加持下,文博領域經歷著變革。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建議文博單位創新數字技術在藏品管理、展覽、教育、科研、內部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場景和呈現方式,并總結出文博數字化建設的五個理念,提出“全鏈路的數字化藏品”等八個數字化基礎場景。
《文化無界,數字煥新——文博數字化轉型初探》報告(下稱《報告》)由畢馬威中國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舉辦期間發布。畢馬威中國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表示,黨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規劃和政策文件明確提出把握數字信息技術的機會窗口,推進文博數字化轉型,推動文博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文博數字化轉型是健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落實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舉措和必由之路。
《報告》認為,隨著數字建模、人工智能、擴展現實(XR)、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博物館的應用日趨成熟,博物館數字化應用場景愈加豐富。《報告》稱,在新的理念和新技術視角下,博物館的數字化在藏品、科研、展覽等領域呈現一些發展趨勢,包括“藏品數字化進程明顯加快”“云觀展和直播觀展成為一種潮流”等。
在畢馬威中國管理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兼首席技術官及創新主管合伙人劉建剛看來,傳統的以館藏資源為核心,藏品保護、管理和宣教服務等職能封閉運營的發展模式,已無法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難以為全體國民提供更為豐富的精神供給。
“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文博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云展覽、云教育、云直播等線上展覽、參觀的方式,使數以億計觀眾足不出戶共享博物館發展成果,促進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畢馬威中國管理咨詢服務合伙人李良說。
畢馬威中國政府及公共事務行業主管合伙人喻鶯表示,借助數字融媒體和大數據等技術工具,博物館可實現受眾群體的精準高效觸達、游客畫像信息的準確提取和商業IP的有效推廣,從而實現品牌傳播和商業運營“雙贏”。
《報告》基于中國國情和國內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實踐等,總結出文博數字化建設的五個理念,即“以人為本、數據為核、業務導向、開放共享、守正創新”。《報告》提出,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數字化建設中要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重視體驗打造,為觀眾參觀服務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渠道,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貫通和交互,體現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同時要盡可能覆蓋和惠及更多群體。
著眼新型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報告》提出,要建立以提升觀眾體驗為核心、藏品管理保護為基礎、場館運營為保障、內部管理為支撐的數字化新模式,并通過以數據為核心重塑“人—物—館—組織”四者的要素關系,形成全鏈路的數字化藏品、數據驅動的科學研究、高效便捷的觀展服務、沉浸交互的觀展體驗、云端漫游的線上之旅、多元分眾的教育體系、安全低碳的智慧場館、敏捷協同的運營管理等八個數字化基礎場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