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山東特色產業“引路”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中新網濟南10月17日電 (呂妍)10月17日,走進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魏灣鎮張牌村的田間地頭,蒜農們正把一粒粒飽滿的蒜種播入翻整好的田壟中,放眼望去,一派忙碌景象。“去年我家種了4畝大蒜,收入5萬多元(人民幣,下同)。除去成本,蒜苔加上蒜頭一畝能掙七八千元。”張牌村村民殷先生高興地說。
近年來,魏灣鎮立足發展基礎優勢,持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做強大蒜等特色產業,圍繞“綠色種植、精深管理”,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學化操作規程,有力推動大蒜產業升級擴容、提質增效,帶動了魏灣鎮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當地獨特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成為山東各地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山東依托優勢資源,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金秋時節,菏澤魯西新區呂陵鎮“山農酥梨”示范園的酥梨迎來了成熟季。香甜誘人的酥梨不但為瓜果飄香的季節增添了不一樣的味道,更成為呂陵鎮鄉村振興路上的一塊“金字招牌”。今年以來,該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從技術、管理等多方面著力,發展科學高效農業,大力發展“山農酥梨”品牌,深入推進果蔬品深加工行業發展。
“我們致力于完善‘山農酥梨’產業鏈技術,搞好產業科技服務,打造‘山農酥梨’產業高地,將具有魯西南特色的‘山農酥梨’推廣至全國。”菏澤魯西“山農酥梨”產業研究院院長肖佰建說。
近日,同屬菏澤市的定陶區鄭莊村的開心農場的果蔬迎來新一茬大豐收。放眼望去,茄子、辣椒、空心菜等應季蔬菜綠油油的一大片。定陶區鄭莊村村委會副主任關杰表示,“目前該菜園有兩種經營方式,一種是全托管,另一種是半托管,這兩種模式都很受歡迎,租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
近年來,定陶區緊緊圍繞“一村一特色、村村有產業”的目標定位,因地制宜帶領民眾發展特色農業。目前,該區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5.9萬畝,年增加產值近10億元,不僅拓寬了民眾增收致富的渠道,也為鄉村振興賦能添彩。
走進聊城市茌平區樂平鋪鎮小劉村草莓玻璃溫室大棚,記者看到一排排無土栽培槽懸掛半空,水肥一體化管道直通槽內,可升降的栽培槽密密匝匝地排列有序,十分壯觀。“村民正在采摘10月份的頭茬草莓。”小劉村黨支部書記張玉兵介紹,這些草莓全部采取立體種植模式,產量是傳統大棚的5倍。
“我們這里的大棚,冬季可使用暖氣供暖。”張玉兵介紹說,該村與電廠合作,將電廠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輸送到大棚內,變廢為寶,供草莓進行光合作用。
在櫻桃種植園內,電子屏實時顯示著二氧化碳、土壤濕度等環境指標,智能放風和補光燈使得大棚北側的土地也被開發利用。張玉兵稱,櫻桃大棚采用國內唯一的三層保溫技術和精準控溫系統,通過人工智能控制技術讓櫻桃實現了從反季節到“定季節”。
濰坊市安丘市同樣通過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各鎮依據各自資源稟賦,逐步發展起柘山蜜薯、輝渠小米、石埠子草莓、安丘大姜等特色產業集群。“我們引導村黨支部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擴大種植規模,推動精深加工、產業化發展,同時,鏈接采摘、觀光等文旅資源,打造農業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安丘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莊平說。
“我們把人才、金融、科技等要素向鄉村聚集,因地制宜發展富農產業,堅持龍頭帶動,園區支撐,將打造大姜、蜜薯、小米等一批產業,形成安丘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新格局,以特色農業推動安丘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安丘市農安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劉炳剛介紹說。
走進青島市平度市舊店鎮萬畝蘋果園,一顆顆蘋果掛在枝頭“曬”著太陽。“剛給蘋果摘掉袋子,預計下個月開始收獲。正常來說,這15畝果園能收獲6萬多斤蘋果,預計能賣10萬元。”舊店鎮東石橋村村民王國俊說。
近年來,平度市舊店鎮堅持把蘋果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積極推動蘋果產業規模化、現代化、品牌化發展,并通過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打造現代化蘋果種植推廣示范引領區。目前,全鎮蘋果總面積5萬余畝,產量達1.8億公斤,產值達6億元,小小蘋果已成為民眾增收致富的“黃金果”。
濟南市平陰縣玫瑰鎮因盛產玫瑰花而得名,該鎮抓住玫瑰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玫瑰產業。該鎮玫瑰種植面積3萬畝、栽種歷史1300年、年產鮮花1.2萬噸,是平陰玫瑰的主產地與核心種植區。近年來,該鎮以玫瑰花特色產業為抓手,不斷延伸全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持續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截至2022年底,平陰縣培育玫瑰花生產加工企業40多家,產品涵蓋食品、藥品、酒品、飲品、家紡、化妝品等8大系列130多個品種。“平陰玫瑰”品牌價值達30.28億元,綜合產值達60億元。下一步,該鎮將持續推進玫瑰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