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代表:鄉村不是文化荒原
履職7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寧夏移民博物館名譽館長馬慧娟一直關注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如何提升,以及移民文化的發掘保護等課題,多次提議加強傳統文化保護、基層文化協管員隊伍建設、加強成年人再教育等。在一次調研中,馬慧娟問鄉親,“大家的文化生活是什么?”他們回答說:“我們一個農民,種好地、喂好牛就可以了,文化這個事情,是人家文化人操心的事情,和我們有啥關系?”
在馬慧娟眼中,文化是非常寬泛的概念,民間的書法、歌謠、戲曲、剪紙、繪畫、民俗,甚至鄰里關系、家教家風傳承等,都是鄉村文化的組成部分,對鄉村治理起到關鍵作用。
她舉例說,在寧夏的隆德縣,書法非常盛行,上至耄耋老人,下到蓬頭稚子,拿起毛筆就能寫出像模像樣的書法。這些年因為移民搬遷,書法也被帶到移民區各地,幾乎每一個移民點都有書法愛好者。政府每年會給從隆德搬遷過來的村民贈送筆墨紙硯,還會給他們的家里掛上“文化大院”的牌子,讓他們免費教村里的孩子。
馬慧娟介紹,這幾年,黨和政府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社火、秦腔、眉戶劇等文化形式,也通過移民搬遷,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散落在各地,讓鄉村有了活力。她認為,要重視對下一代的文化教育。“在這些孩子學業有成之后,再回到鄉村的時候,將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新的開始。”
1980年,馬慧娟出生在寧夏固原一個名叫黑眼灣的小山村,這里人跡罕至,常年干旱少雨,農民靠天吃飯。2000年,依靠著黨和政府的異地扶貧搬遷政策,黑眼灣全村20多戶陸續搬遷到寧夏中部的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日子一下就活泛起來了!”馬慧娟回憶,曾經趕個集就要走上一天,現在交通更加便利,半個小時就能走到市里。
2010年,她開始在手機上寫作,寫童年的遺憾和夢想,寫農村生活的辛酸苦辣,更寫新移民的新光景——勤勞的人們頂風冒沙砌墻種樹,挖水窖,開毛渠,溫棚“打窩窩”“拉簾子”。
10年間,她寫出了100多萬字的散文和小說,被稱為“拇指作家”。38歲那年,作為寧夏易地扶貧搬遷的見證者、親歷者、記錄者,馬慧娟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從黃土地走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
2022年全國兩會,馬慧娟在代表通道上講述了自己從黃土地到人民大會堂的經歷,她說:“我的故事不是傳奇,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貧困群眾一起改天換地、成就夢想。紅寺堡,閩寧鎮,寧夏每一個移民搬遷地區,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在書寫著翻天覆地的傳奇故事。”
馬慧娟今年提的建議還是和鄉村振興有關。她說:“作為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移民安置區,紅寺堡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在20多年的時間里完成了質的蛻變,但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仍面臨發展困難。”為此,她提出了助力紅寺堡區高質量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的具體建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詩童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