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行的第27屆歐盟—美國峰會上,外界頗為關注的美歐鋼鋁出口關稅協議因為美國的突然變卦而未能達成一致。盡管美國和歐盟在會后發布聯合聲明表示,在2023年剩下的兩個月中,雙方將致力于就“全球可持續鋼鋁協議”方面達成共識,但這并不能掩蓋美歐在相關問題上的分歧和矛盾。
美歐鋼鋁關稅爭端始于5年前。2018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法令,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來自包括歐盟在內的國家和地區的鋼鐵和鋁產品征收25%和10%的關稅。歐盟隨即予以反制,對美國輸歐的波本威士忌、哈雷戴維森摩托車等產品征收報復性關稅。
此后,經過多輪談判和世貿組織上訴,歐盟和美國于2021年10月達成“休戰”協議,宣布重建鋼鐵和鋁貿易關系,暫停相互征稅。雙方計劃在2023年10月底之前通過談判達成“全球可持續鋼鋁協議”,以此建立一個多邊機制,對來自高碳排放工廠和產能過剩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按計劃,如果美歐未能達成該協議,那么雙方超過1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可能會被重新征收關稅。
本次歐盟—美國峰會舉行前,一些西方媒體曾放出消息,稱美歐將在峰會期間宣布通過“全球可持續鋼鋁協議”。然而,美國的“臨時加價”讓該協議并未如期“面世”。據悉,美國在峰會前夕突然要求加入新條款,即允許美國在未來重新征收關稅。對此,歐盟無法接受。因為這與歐盟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鋼、鋁關稅問題以及幫助歐盟企業獲取關稅豁免的訴求背道而馳。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指出,目前的協議對雙方來說“并不對等”,歐盟已經取消了對美國的所有關稅,而美國仍然對歐盟的鋼鋁征收高額關稅。
接下來,美歐能否在今年剩下的時間內消弭分歧,最終達成“全球可持續鋼鋁協議”,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至今懸而未決的貿易爭端及談判結果讓美歐關系再添新傷。
自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美歐經貿關系盡管較特朗普政府時期有所回暖,但是雙方的結構性矛盾始終存在,并未得到有效解決——一方面,歐盟以實現戰略自主為長期愿景,而美國希望保有對歐影響力及控制力,并將歐盟視作自身經濟發展中可以予取予求的對象,這種做法必然招致歐盟不滿;另一方面,美歐對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和多邊主義等理念存在明顯的認知差異,歐盟更加注重遵循貿易規則以及其他規范性國際法律制度,美國則更多從自身利益出發,遵循美國利益優先原則。基于這樣的結構性矛盾,美歐不僅在鋼鋁關稅問題相關談判過程中齟齬不斷,在電動汽車等其他領域也時有紛爭。2022年美國出臺《通脹削減法案》后引發的一系列美歐經貿爭端,就已將這對盟友在經貿關系中實力不對稱、利益難協調的問題暴露在世人面前。
一名歐盟官員在談及此次峰會前夕美國的“臨時加價”時稱:“這是談判最后一刻的霸凌行為。”面對美國的強勢姿態,歐盟顯然不甘于成為總是做出妥協的一方。可以預見,如果美歐關系中的不平等持續存在,這對盟友之間的離心力將會增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