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閩共建共富黨建聯盟 石蛙跨省“跳”上致富路
“你們來指導,我們心里就有底了!”這兩天,福建浦城縣忠信鎮際洋村村民巫平松正為生態石蛙養殖項目的選址落戶急得焦頭爛額,浙江遂昌縣柘岱口鄉村民葉益華的及時出現,讓他吃下了定心丸,“益華哥是石蛙養殖方面的專家,有他現場指點,我很放心。”
山鄉村民緣何跨省當起“農業指導員”?這背后,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柘岱口鄉與際洋村地處浙閩兩省交界,兩地山水相依、地緣相近,2016年,兩毗鄰鄉鎮黨委、村黨支部依據“屬地管理,互聯共建”原則,形成了社會管理聯管、聯防、聯建,矛盾糾紛聯排、聯調、聯處的“六聯共建”工作機制。多年來,兩地共同構建黨建大聯盟發展格局,開創了資源齊享、矛盾聯調、互利共贏的浙閔省界基層治理新篇章。
“‘聯盟’群眾生活和諧幸福了,但腰包還得再鼓一點。”柘岱口鄉黨委書記王晶晶介紹,2022年,兩地在“六聯共建”基礎上,積極探索建設共富黨建聯盟,即立足鄉村資源稟賦優勢,激活各類要素發展活力,推動形成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助推共同富裕。
很快,生態石蛙產業進入了共富黨建聯盟團的視野。“石蛙肉質細嫩潔白、味道甘美、營養豐富,經濟效益好、市場不愁銷。”王晶晶說,柘岱口鄉是國家級生態鄉鎮和浙江省重點林區,目前,全鄉有專業的石蛙養殖場11家,年產值可達800萬元。
于是,跨省互促互進、共同發展的新模式在兩地開啟。“石蛙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喜陰涼,尤其是對水質要求極高,必須要沒有污染的泉水、源頭水、地下水。”“水溫18至22度是最好,高于25度,石蛙就會大量死亡。”4月初,為避免出現“嘴上聯盟”,柘岱口鄉特意邀請兩地石蛙養殖專業戶開展交流座談,促進技能提升,并同步成立石蛙互助聯盟,引導構建統一的生產標準,連通銷售渠道,推進品牌共創、技術互通。
據悉,為有效化解資源浪費、互相競爭等問題,兩地以基地共建、技術共享、產業共謀的方式,互聯共建了3家石蛙養殖基地,并積極搭建產銷合作平臺,形成了集黃粉蟲飼料供應、優質黃粉蟲生產、石蛙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體系,節約了生產成本,擴大了規模效益,帶動群眾走出了一條生態養殖循環發展的致富路。
“我們希望通過整合兩地優勢資源,統籌產業聯動發展,打造省際邊界窗口共富典范,為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打開新路子。”王晶晶介紹,2021年,浙江與福建兩省交接處毗鄰際下、際洋兩村通過產業共建,兩村石蛙行業總產值達270萬元。在兩地黨委的支持下,際下村和際洋村深入開展了教育、文化、醫療、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民生共建。接下來,柘岱口鄉將繼續深化對接、加強資源共享,爭取讓際洋村的養殖戶們同步享受遂昌的棘胸蛙養殖保險等好政策、好福利,串起共富“產業鏈”,激發共富新活力。(雷曉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