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下森林”景致展現北京良好水生態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2021年,北京Ⅰ—Ⅲ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75.2%、同比增加11.4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河流。全市大部分河湖逐步實現了“清澈見底”。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表示,在“十三五”碧水保衛戰交出優良“成績單”的基礎上,“十四五”時期,本市對標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秉持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推進以新鳳河為代表的流域水生態修復,努力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目標。
水下美景畫卷徐徐展開
盛夏時節,懷柔區的湯河河畔,河水蜿蜒流淌,岸邊樹木郁郁蔥蔥,灌木草叢交錯生長。清澈的水中,一派勃勃生機,蘆葦、香蒲、菹草等各種水生植物茂盛生長,河底大大小小的石頭下藏著沼蝦、蜉蝣、石蛾、蜻蜓幼蟲等底棲生物,色彩鮮艷的寬鰭鱲、棒花魚、麥穗魚等魚兒自在游弋,構成了一片賞心悅目的“水下森林”景致。
“水下森林”的出現,是水生態良好的體現。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四級調研員馮愷介紹,水生態包括水生生物群落以及相應的生存環境,生物類型涵蓋浮游植物(如藍藻、綠藻、硅藻等)、浮游動物(如輪蟲、水溞等)、水生植物(如蘆葦、菹草、金魚藻等)、底棲動物(如水生昆蟲、螺、貝、蝦等),以及魚類。
“水生態狀況好不好,不僅要看水體是否清潔,還要看水里的生物豐富不豐富,有沒有適宜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等。”馮愷說,在水生態狀況優良的河流、湖庫,會形成相對穩定、完整的水生生物群落,就像一片“水下森林”,發揮著維持水體清潔自凈、提高水體景觀與生態價值的作用。
摸清水下世界“家底”
為了摸清“家底”,北京市構建了水生態調查監測網絡。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礎上,布設水生態調查監測點位,覆蓋全市五大水系有水河流、湖泊及水庫。監測內容包含水生生物指標、水質指標以及生境指標。
2020年至2021年,全市累計調查到浮游植物134種、浮游動物231種、底棲動物284種、魚類41種;全市流域生境狀況空間分布特征明顯,生態涵養區河湖生境以優良為主。
以最常見的魚類為例,魚類是水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成員,魚類的多樣性反映著河湖生物多樣性和食物鏈的完整性。通過調查,累計發現了41種魚類。其中,麥穗魚、高體鳑鲏在全市河流中廣泛存在,寬鰭鱲、馬口魚、黑鰭鳈等魚類則在山區清潔河流中分布較多。近年來,這幾種土著魚的數量有明顯上升,分布范圍也越來越廣,在一些城市河段也能發現黑鰭鳈和馬口魚的蹤跡,印證了全市水生態環境日趨向好。
治理評價向生態指標轉變
“之前評價水治理得好不好,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水環境理化指標來進行考核,現在的評價則更偏向生態指標,更加全面。”馮愷介紹,在參考了國內外水生態調查方法和評價技術要求的基礎上,基于全市流域水系特點,本市以水生態系統完整性為重點,初步構建了包含水生生物、水質及生境等要素的流域綜合評價辦法,更加全面地反映流域水生態環境狀況。
潮白河流域以山區河流為主,水質清潔,水草豐茂,較好地保持了自然的生境狀態,目前在潮白河流域調查到EPT物種(指底棲動物中蜉蝣、石蠅、石蛾等水生昆蟲,用于指示水體清潔狀況)有23種,魚類有35種,在五大流域中水生生物物種豐富程度相對最好。其中延慶區白河段、懷柔區懷九河水生態狀況綜合評價達到“優秀”級別,在懷九河還采集到了北京市二級保護魚類中華多刺魚,一定程度上表明該區域水質清潔、生態向好。
生態修復讓水活起來
“上游自然恢復、下游適度人工修復”,本市以平原區再生水補給的河道為重點,在大興區新鳳河及鳳河、豐臺區河西地區等地因地制宜探索開展河流水生態修復試點。
如今的新鳳河,河岸兩邊都是選用當地鄉土植物建設的生態緩沖帶,恢復了河流的自然岸線;沿河還能看見采用圓木等天然材料搭建的“魚槽”,為魚類等水生動物和兩棲類動物提供棲息、繁衍和避難場所。
“在新鳳河生態修復經驗基礎上,我們將‘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的理念貫穿到整個鳳河生態修復工程中,積極探索了北方地區再生水補給河道生態修復路徑。”大興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在岸邊能見到的,我們還建成了全市首套水下魚類視頻觀測系統,可以更加便捷并且實時觀測記錄麥穗魚、鳑鲏等各種魚及泥鰍等活動情況。”
“十四五”時期,本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更聚焦“三水”統籌,打造更多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景象,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用優良的生態環境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