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縣小雜糧緣何“結親”中國農科院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4月29日,一場遠距離的視頻簽約儀式在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之間同步舉行。
雖然遠隔千里,但空間上的距離并未影響這場線上簽約儀式的重要意義。以此簽約為契機,雙方將在雜糧種業研究、技術成果轉化以及雜糧試驗示范基地、現代雜糧產業示范園區、晉綏雜糧特色小鎮建設等方面展開一系列深度合作。
一個是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山區“小雜糧”,一個是遠在京城的“大專家”,興縣緣何能夠攀上這位“貴親戚”的呢?
“我國雜糧種植歷史悠久,山西雜糧種質資源豐富,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與興縣開展雜糧產業戰略合作前景廣闊。”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如是說。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省有復雜的地形、多樣的氣候、豐富的雜糧品種,素有“雜糧王國”的美譽,在其北部的興縣作為雜糧重要種植區,雜糧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其種類全、品種優、品質好,是山西省雜糧種植大縣。
近年來,興縣縣委、縣政府按照“特、優、高效”發展目標,搶抓機遇、積極探索,經過多年發展,興縣雜糧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目前,全縣雜糧種植輻射帶動35296戶10萬多脫貧人口增收致富,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主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21年全縣雜糧產業鏈產值已達10億元,占農民種糧收入的83%,占農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的53%。“山花爛漫”“清泉醋業”“晉綏農林”等一批圍繞雜糧加工的農業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興縣小米”“興縣大明綠豆”已獲得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山花爛漫”牌小雜糧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展示交易會金獎、第十八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展示交易會金獎和第七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暢銷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農業科學院歷史悠久、人才聚集、資源豐富,是推動作物科技進步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據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副所長劉錄祥介紹,作科所將圍繞優質雜糧新品種研發和雜糧文化建設,協助興縣開展雜糧研究院、專家工作站、雜糧博物館、試驗示范基地、現代雜糧產業示范園區、晉綏雜糧特色小鎮等六項建設工作。同時,將派出谷子、蕎麥、高粱3個團隊和冷季、熱季2個食用豆團隊、20多名專家投入雜糧種業產業建設,全面推動該縣雜糧產業發展。
事實上,本次簽約對于興縣來說也具有里程碑意義。
好糧食需要好種子。種子雖小,卻是糧食的“源頭”,一粒小種子承載著糧食安全的“國之大者”。
近年來,興縣雜糧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以及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針對種業發展,興縣在今年召開的全縣種業振興大會上,明確提出要打造“種業振興高標準示范縣”。對此,興縣大力支持引進適宜本地種植的新型品種,通過標準化種植、專業化管理等技術手段達到培育效果,試種成功將在全縣大面積推廣種植,切實把“小雜糧”做成“大產業”。
簽約后,眾多農業專家紛至沓來。他們走進田間地頭,將最新農業技術和作物品種播撒在興縣大地。7月3日,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文生帶隊深入興縣,進一步深化雙方合作。王文生表示,將通過共建研究基地、成立專家團隊,開展深度交流合作,促進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實現農業增產增收。
“田野呼喚更多良種,基層需要科研團隊,我們相信,有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的合作助力,老區興縣的未來一定燦爛輝煌。”在簽約儀式上,呂梁市政協副主席、興縣縣委書記喬云信心滿滿地說。
他表示,通過引進優良品種,興縣將建設全國現代雜糧種質種業聚集地,打造國內雜糧種業試驗示范科技創新先行區,推動興縣現代種業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和服務鏈協同發展,把興縣打造為中國“雜糧之鄉”,建成全國雜糧生產、供應、培訓實訓和種業基地。
目前,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已在興縣蔡家會鎮柳林村和固賢鄉吳城村建立谷子、高粱、蕎麥和豆類等200畝新品種區域性試驗示范基地,開展200余種雜糧品種的展示和篩選工作,為打好“興縣小雜糧”品牌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也為國家種子安全、糧食安全做出積極貢獻。
下一步,興縣還將同步規劃建設雜糧研究院、雜糧博物館、雜糧院士專家工作站、雜糧產業園、雜糧文旅小鎮、晉西北雜糧交易市場等雜糧融合體項目,堅持“種養加”與文旅融合發展,以園區引領、龍頭帶動、品牌促動,促進雜糧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真正把小雜糧產業培育成為革命老區人民增收致富共同富裕的大產業。
未來,隨著越來越多優質多樣的雜糧品種播種、萌芽、豐收,興縣必將探索走出一條以種業科技創新催生農業發展新動能的新路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