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緣何布局燕郊
閱讀提示
不久前,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項目正式啟動。燕郊中心將自身定位為綜合中試平臺和產業加速基地,建成后,將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原創技術在燕郊熟化和就地產業化提供支持。
作為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何選址燕郊設立分支機構?燕郊中心的建設模式有何特別之處?未來,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布局的“(1+1+N)×2”協同創新格局,將如何為“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注入新動力?
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標桿
9月15日,在三河市燕郊鎮燕郊科學城內,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正式啟動。
該項目總投資35億元,規劃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建成后年產值預計達7億元,進入成熟期年產值預計達20億元。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何選址燕郊建立分支機構?
2020年6月,經科技部批復,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北京成立。該中心是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也是“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三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
成立之初,該中心便確立了以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發展原始創新為核心使命,培育專業平臺、研發原創技術、培育新興產業、培養創新人才。同時,為加快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為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發揮支撐作用。
高標準引領之下,該中心科技成果豐碩。目前,與20余所全球一流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組建多個技術創新平臺,聚集100多名世界一流學者,組建了200多人的高水平專職工程技術團隊,每年實施重大科研項目50余項。
同時,隨著一項項科技成果產出,新的需求被提了出來。如何讓科技成果落地,實現從實驗室到工廠的轉化,成了擺在眼前的問題。
“北京擁有良好的科研資源,在產學研鏈條中的重點在技術研發環節,產品中試和生產,以及后續產業化,并不是北京的強項。”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有關人士表示。
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可以在河北尋找答案。
燕郊,隔河與北京市通州區相望,與北京直線距離近。燕郊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且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很多研究方向契合。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讓燕郊成為該中心向外選址的優先選擇項。
而對燕郊來說,借助北京優勢科技資源,促進原創技術在本地熟化和就地產業化,以此吸引高科技企業落地,可以達到為本地培育產業、培養人才的目的。
雙方一拍即合。
“我們給燕郊中心的定位是‘綜合中試平臺+產業加速基地’。”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中試平臺圍繞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重點方向,在燕郊建立智能制造、光電子、材料、生物醫藥等中試放大平臺,承接科技成果的驗證、放大和試產。產業加速基地,則是通過組建企業和許可燕郊高新區已有企業,將科技成果在燕郊落地產業化,同時吸引相關企業聚集,完善產業鏈。
“京津冀中心已逐漸形成‘(1+1+N)×2工作機制’,即1個原始創新平臺(北京本部),1個產業承接平臺(燕郊),N個產業創新平臺(通州、雄安等),同時建立2個業務推動平臺(天津、河北)。這其中,燕郊中心作為產業承接轉化的重要一環,擔負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燕郊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我們致力于將燕郊中心打造成京津冀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標桿。”
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新平臺
早在2021年底,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的企業已經開始與燕郊方面接觸洽談。
聯泰集群(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該公司在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內加速成長。“我們主要從事高性能計算力、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計算力解決方案的提供和搭建,在異構計算市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產品包含服務器、存儲、GPU工作站,應用于流媒體、AI影像識別、云計算等領域。”公司負責人介紹。
據介紹,隨著業務擴張,聯泰集群公司需要選址擴建新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用于研發高性能計算單機和計算集群系統。在與燕郊方面接觸后,雙方很快達成了合作意向,目前該公司高性能計算智能制造基地項目已簽約。
“燕郊有足夠的空間來建設生產基地,而且燕郊在電子信息領域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人才儲備,把我們的制造基地放在這里,起步較為容易,未來發展空間比較大。”該公司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與燕郊中心有簽約意向的企業中,產業側重點各有不同,像聯泰集群公司這樣的電子信息企業占了很大比例。此外,北京超維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高端生物醫學裝備研發、生產,北京華航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則專注于先進設備制造。這些企業看中的是燕郊當地的產業基礎。
一方面適應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研究方向,一方面結合燕郊當地產業基礎,在對未來的布局中,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對燕郊中心的產業規劃是,重點發展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同時把新能源、醫療器械與科學儀器、環境保護產業列入優先發展序列。
這一產業布局,與三河市乃至整個北三縣的發展規劃是一致的。
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印發了《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北三縣將聚焦新一代智能制造、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推動北京科技資源向北三縣延伸,吸引北京更多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產業化。
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上,燕郊中心制定了“一個核心、兩個支撐”的發展戰略。“一個核心”即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兩個支撐”即轉化加速基金和創新園。
“由三河市和燕郊中心共同創立的轉化加速基金,將用于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研發成果在燕郊落地轉化,促進北京產業鏈、創新鏈向燕郊延伸布局。”燕郊中心相關負責人說,該基金除了投資在燕郊中心落地項目外,還計劃投資落戶在燕郊以及三河的其他科技型中小企業,以此輻射帶動北三縣產業升級。
而作為另一項重要支撐的創新園,其建設模式則有獨到之處。
“創新園建在燕郊科學城內,是燕郊中心產業轉化加速的物理載體。建成后,入駐企業聚集到園區內,園區提供一攬子服務,如基礎設施服務、資金資本扶持、政策支持等。”燕郊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燕郊中心還會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包含兩個層次,一是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已有的技術,可以授權給企業;二是企業如果在產品開發中有技術難題或者技術需求,園區可以為其立項,做定向研發。創新園背后依托的是創新中心的學術資源和研發能力,可以給企業提供技術支撐,讓企業在技術上保持競爭力。
“燕郊中心建成后,隨著一些高科技企業入駐,將帶來技術和人才革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引領燕郊當地以及河北產業升級。”燕郊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注入新動力
如今,在燕郊中心緊張規劃建設的同時,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1+N)×2”布局中,產業創新平臺的謀劃也在進行中。
據了解,“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擬建15個產業創新平臺。平臺的類型,會根據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產業方向,并結合河北不同地域產業優勢,因地制宜搭建。
未來,隨著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布局的完善,有望在京津冀形成“一個樞紐支撐引領、多個節點聯動輻射”的協同創新格局,為“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提供新平臺,注入新動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至今,三地間科技創新和產業協作聯系越來越緊密,“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平臺體系也日趨完善。
近來,保定中創燕園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事務繁忙,公司一邊在緊張擴建項目,一邊加快籌建北大——中創寬禁帶半導體聯合實驗室。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中創燕園僅用短短幾年時間,就成長為國內第三代半導體知名企業,也帶動保定發展為國內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高地。
中關村“帶土移植”的創新生態,讓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迅速發展成國家級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目前已吸引超過300家京津冀創新企業和機構入駐。
前不久,在衡水高新區的科技谷中科衡水創新動力研發基地,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梁世強帶領科研人員,再次對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實驗機組熱源系統進行滿載測試。
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是國際前沿的尖端技術。幾年前,梁世強帶領團隊進駐衡水科技谷,開始對這一科研項目攻堅。今年年初,該發電實驗機組順利竣工,標志著這一世界級科技成果已進入產業化前端。
京冀聯合支持長城汽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立京冀聯合實驗室,構筑面向整個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截至目前,河北與京津聯合共建省級以上研發平臺近200家。
“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成果在數據中得以體現。
今年上半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607.69億元,其中,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30.1億元,同比增長39.43%,京津已成為河北技術成果供給的重要源頭,有效助力了河北高端高新產業發展。
承接京津技術轉化還為河北帶來了人才資源。通過實施科技英才“雙百雙千”工程,河北累計引進來自京津的產業創新創業團隊109個,引進京津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英才1604名,有效壯大了“人才雁陣”,實現了科技人才引進來。
業內專家表示,在京津冀產業協同中,承接轉化平臺作為推動科技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主要載體,在整合產學研各類資源,貫通研發、孵化、轉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轉化平臺,尤其是高新技術轉化平臺,對河北產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圍繞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河北積極吸引高端創新資源開展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先行先試一批改革舉措,承接北京優質科技資源疏解,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地。與此同時,實施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聯合開展共性技術攻關和先進技術應用場景建設,共同推動新技術新產品迭代升級、示范應用。
業內專家認為,在京津冀產業協同中,河北應抓住京津科技成果向外疏解轉化的契機,研究梳理京津創新鏈條,找準融合互補契合點,利用好產業轉化平臺,培育起能在全國形成競爭優勢的產業,打造若干引領全省發展的千億級乃至萬億級產業。(記者魏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