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水文章 釋放水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素有“華北水塔”之稱,是守護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我省立足省情水情,堅持“四水四定”,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通過建立硬指標、采取硬手段、實施硬措施,推動水資源管理邁上新臺階,為構建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立硬指標,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
水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相繼開展了3次全省范圍的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摸清了全省水資源的家底。山西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81立方米,為同期全國人均值2200立方米的約1/6,處于全國倒數第七位,屬于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用水量持續增加,而水資源卻在不斷減少,導致有限的地下水資源被大規模開采,太原、運城等盆地出現較大范圍的地下水超采區,多地不同程度出現了地下水位嚴重下降的問題。
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刻不容緩。2019年,省政府印發了《國家節水行動山西實施方案》,出臺《山西省計劃用水管理辦法(試行)》,修訂《山西省節約用水條例》,重新修訂工業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額,建立省、市、縣三級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指標體系,明確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指標,在全省建立起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為了算清控制指標賬,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我省積極與水利部及黃河水利委員會溝通,全力推進黃河流域分水。2021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西省黃河干支流耗水指標細化方案》,將國家分配我省黃河流域耗水指標細化至各市,算清了地表水賬。2021年末,省政府出臺了《山西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累計壓減地下水開采量2.9億立方米,基本實現全省地下水采補平衡,算清了地下水賬。同時,制定了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25條省內重要河流34個斷面生態流量目標和保障方案,進行調度管理;針對全省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編制了《山西省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方案》,明確了河流控制斷面的生態流量目標,算清了河道生態水賬。
今年,我省制定印發了“十四五”各市用水總量控制目標、各市用水效率控制指標,明確2025年全省及各市用水總量控制目標、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控制指標。
“正是有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明確了嚴格目標指標,才使我省的供水結構不斷優化,才為水資源管理取得成效奠定了基礎。”省水利廳水文水資源處處長張建龍說。
采取硬手段,持續規范取用水秩序
在河津市,市水利局積極與禹門口灌區對接,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項目——河津市禹門口灌區水源置換工程。通過禹門口灌區末級渠道配套建設,修復和改造禹門口灌區的二至六支渠和六支渠東分支渠,擴大樊村、僧樓、趙家莊、城區等4個鄉鎮(街道)黃河水實灌面積,改善和擴大全市黃河地表水農業灌溉面積,減少地下水開采利用,穩步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在古交市,遵循以水發展理念,結合全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實施了汾河水庫至古交管道輸水工程、古交市地表水可利用工程為汾河水庫—古交管道輸水工程,配套建設有凈水廠、輸配水管網等,覆蓋至西山煤氣化,有效利用了地表水。目前,該凈水廠主要供古交市城市自來水,馬蘭礦、屯蘭礦、西曲礦、東曲礦和鎮城底礦礦區用水,城市、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標率為100%。
在晉城市,卸蓋、切割、焊接……由市水務局、市城區水務局聯合相關單位工作人員組成的聯合執法隊,對下輦社區自備井進行了封停,開展關閉自備水源的專項行動,拉開了全市城區自備井封停工作全面實施的序幕。
……
近年來,我省堅持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采取硬手段,不斷規范取用水秩序。全面排查全省11.4萬個取水口及其存在的問題,制定存在問題取水口的整改臺賬,開展取用水專項整治,努力推動問題“清零見底”,目前已整改93%,不斷規范取用水秩序。持續完善水資源監測能力“一張網”,全省地表水年取水量5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年取水量5萬立方米以上、地表水農灌5萬畝以上的已全部實現計量。2020年至2022年,省水利廳連續三年開展“治水監管百日行動”,在全省范圍內對取用水單位深入檢查,“擰緊”地下水超采“閥門”,不斷規范取用水行為。2022年9月,省水利廳和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簽訂《山西省水利廳國網山西電力合作框架協議》,開啟“水資源管理+電力大數據”政企合作模式,通過“電力看水資源”,建立“以電折水、以電管水”體系,實現“政企合作、水電貫通、信息共享、監管高效”,持續提升全省水資源管理現代化水平。
實施硬措施,強化地下水保護和超采治理
“自從接上市政自來水后,熬的稀飯比以前香多了!”太原市晉源區赤橋村村民趙翠紅說,做飯的時候看著水龍頭里流出的自來水,心里特別踏實。
得益于晉祠泉域水源置換工程的實施,晉源區5鎮(街)61村21家駐地單位、9.47萬農村居民全部接上了市政自來水。不僅如此,晉祠周邊關井55眼,年壓采地下水637萬立方米,使這里地下水位加快回升,有效改善了晉祠泉域地下水環境,促進晉泉復流。據省水利廳監測數據顯示,“三晉名泉”晉祠泉泉口水位逐年回升,截至目前,地下水水位距泉口1.05米,較2008年歷史最大埋深27.76米上升26.71米,這一數字意味著泉水復涌指日可待。
為有效保護和涵養城市地下水資源,我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應關盡關、關管并重、能管控可應急”的原則,多措并舉堅決打擊無證取水、超許可取水等非法取水行為,著力推進超采區機井封填工作。對成井條件好、出水穩定、水質達標的機井予以封存,作為應急備用水源;在地表水灌溉水源利用有保障的區域和退耕實施雨養旱作的區域,對農業灌溉機井實施封填;在深層承壓水漏斗區,對農業灌溉取用深層承壓水的機井有計劃予以關停,并依法注銷自備井的取水許可證;對有備用功能的自備井,完善登記建檔、維護、監督制度,制定應急啟用預案,明確啟用條件和程序。
統計顯示,我省地下水開采量由最高時期2000年左右的40億立方米減少到2020年的27.7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量由2015年的4.5億立方米減少到2020年的2.76億立方米,地下水在總供水量中的比例從69.6%下降到38.3%。通過綜合施策,2021年末全省地下水水位比2018年上升0.65米,其中超采區地下水水位比2018年上升0.39米,太原、晉中、運城、臨汾、呂梁等超采區地下水水位上升都在1.5米以上,全省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握新形勢新要求,抓好水資源管理,完成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任務,持續實施‘七河’‘五湖’、巖溶大泉等生態保護修復,守好‘華北水塔’,為我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水利力量。”省水利廳廳長常建忠說。(記者范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