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學者共探職業教育發展:要接地氣、重實踐、拒“躺平”
人民網福州12月2日電 (林盈)“我們也被‘卷’過,知道‘坑’在哪,所以希望這些經驗能讓大陸的職業教育發展少走一點彎路。”日前,在第十四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職業教育論壇舉辦之際,一位臺灣教師在“福聚眾智·職通兩岸”臺灣教師座談會上如是說道。
這是一場由福建省中華職業教育社舉辦的座談會,十余位來自全省本科和高職院校的臺灣教師代表與福建院校教師圍桌而坐,交流大陸和臺灣職業教育在升學體系、學生管理、專業設計等方面的多元模式,為職業教育領域人才引進、課程設置和行業文化傳承等工作提出建議對策。
當前職業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又該如何培育?當天的探討從兩個問題展開。來自臺灣的教師們帶著自己對福建職業教育現狀的觀察各抒己見。
一位臺灣教師指出,對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側重是職業教育的特點,因此職業教育要接地氣、重實踐,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領會。
這種看重腳踏實地、實操實練的觀點獲得多位臺灣教師的認同。有教師建議,要在師資引進時更多地重視從業經驗而非學歷文憑。“就拿建筑專業為例,它需要大量的實操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光有理論而缺少實務經驗是不夠的。”一位建筑學專業的臺灣教師提出自己的觀點,“要讓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有精湛技術的人,也可以成為教授。臺灣的‘技術教師’就是這樣的。”
座談期間,多位教師回顧臺灣職業教育發展歷程,總結了若干“避坑”建議。“職業教育真正需要引進的是熟練掌握技術的人,要更加接地氣而不是‘唯博士論’。”一位參會教師指出,臺灣職業教育也曾經歷過“唯學歷論”時期,但隨著行業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實操經驗的重要性,并隨之調整人才引進策略。
也有臺灣教師總結在大陸教學工作的經驗,建議臺灣老師在理解尊重大陸高校處理問題的方式與流程之余,按照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把自己能力發揮到更加合適的地方,真正幫助到學校。
在教學內容方面,有教師結合在大陸任教的親身經歷表示,福建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直接體現在硬件升級上,“福建高校在政策扶持上的力度比較大,無人機、元宇宙等實踐基地建設很與時俱進。而臺灣許多院校由于經費較緊張,實訓室建設相對困難。”
但同時也有教師注意到,福建職業教育在“軟實力”上還有一定提升空間。近年來,福建職業技術院校著力推動了一批機器人、元宇宙等新專業落地,但相應配套的教師團隊、教材更新還未成形。教學中,對學生工匠精神、實操應用能力的培養力度,以及職業教育教師的服務意識都要進一步提高,使教師真正掌握學生生涯規劃的專業技能,并且要注重家庭職業指導教育,為學生的多途徑的職業選擇提供良好的平臺。
座談會上,福州軟件職業學院教師柯建琳作為大陸教師代表,分享了自己的體會。他認為,海峽兩岸同文同種,臺灣在職業教育理念、發展路徑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參考借鑒性很強。
參會教師們一致認為,兩岸在學界業界的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他們還建議,兩岸應多舉辦高校間的職業技能競賽,促進技術、學術上的交流,讓學生能以賽代練、以賽促學。同時,還能推進閩臺高校在招生方面的雙向合作。
這場熱鬧的座談只是多年來閩臺職業教育交流的一個縮影。2015年,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頒布施行《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從立法層面推動職業教育閩臺合作,開大陸省份之先河。
近年來,福建已與118所臺灣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實施師資聯合培養計劃,建成4個海峽兩岸教師發展中心、7個海峽兩岸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基地,培訓教師3000多名。通過實施臺灣教師入閩工程,已累計引進臺灣教師1187人次,補充、引入臺灣地區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
福建省中華職教社有關負責人表示,每一名在大陸的臺灣教師,都將成為兩岸雙向交流的橋梁和窗口。作為連接兩岸,促進兩岸交流的橋梁紐帶,中華職教社將繼續發揮“民間性”特色,推動閩臺職業教育深度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