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發揮自身優勢 闊步邁向鄉村全面振興
原標題:北川:發揮自身優勢 闊步邁向鄉村全面振興
3月,陽光明媚,春回大地。綿陽市北川縣曲山鎮石椅村熱鬧非凡,一輛輛滿載游客的旅游大巴車,沿著蜿蜒的山道駛進石椅羌寨停車場,游客一下車就直呼:“好美的風景!”
今年1月起,石椅羌寨便迎來大量前來參觀體驗羌族文化的游客,他們不僅熱衷購買當地的臘肉和香腸等特產,還把村里的農家樂都住滿了。
這,是北川縣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的成果。
北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2018年順利實現貧困縣摘帽,93個貧困村、6929戶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2022年以來,北川克服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47億元,增長4.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綿陽市第一,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等3項指標進入綿陽市第一方陣。
將游客“請”進來農文旅融合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3月1日,位于石椅羌寨山路旁的“爾瑪人家”民宿已進入改造升級的收尾階段。從過去的農家樂到更具現代風格的民宿,變化出現在兔年春節假期。
春節期間,有18000余人次來到石椅村參觀體驗羌族特色文化,旅游人數比往年同期增長了5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8萬元,同比增長86%。“臘肉和香腸等特產都賣完了,全村的農家樂都住滿了。”回憶起春節時的熱鬧,陳艷仍有些激動。
這鼓舞了陳艷全家,大家都動起來。大兒子邵川正在學習各種茶藝相關知識,準備將當地特色的苔子茶發揚光大;二兒子邵逸濤赴外地考察學習,準備回來創設幾種特色菜品。
積極行動的不只陳艷一家,許多村民也在加快升級硬件、改造民宿,還積極參加村里組織的外出學習,研究民宿旅游服務細節,學習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加快自我轉型步伐。
旅游業發展如火如荼,石椅村黨支部書記陳愛軍透露了村里的小目標:5年后村里人均純收入達到1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
這里只是北川利用現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北川大力打造以新縣城為核心的科技文創旅游園區和以桂溪鎮為核心的康養休閑旅游園區,精心打造民俗風情、非遺研學、應急科普、休閑度假等4條精品旅游線路,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古羌文化、生態康養、開心自駕等文旅新場景。
對于北川部分鄉鎮來說,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文旅產業發展。因此,當地更加注重鄉村農家樂的開辦質量,定期開展相關技能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大力引進品牌民宿入駐北川,支持村民自主創業開辦羌族特色民宿,進一步拓展就業和增收渠道。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北川借助國道247線、347線穿境而過的有利條件,優化完善交通路網,讓游客來北川更方便、更快捷。
當前,北川以石椅村等村落為模板,正在加快繪就“一村示范、百村借鑒、千村競進”的鄉村旅游新畫卷。
讓產品走出去 小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大事業”
游客“請”進來了,產品也要“走”出去。北川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保存了完整的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達66.03%。
獨特的自然山水加上保留完整的古羌文化,使得北川的農產品體現了綠色原生態的特點。
最近,在陳家壩鎮金鼓村茅坪茶葉基地里,漫山茶樹吐露新芽,茶農們三三兩兩分散在茶園里,開展茶園管理仔細觀察著嫩芽的變化,等待采摘頭茬“金葉子”。
北川苔子茶遠近聞名,2022年茶葉總產值達4.5億元,增長32.7%,帶動戶均增收1100元以上。
而陳家壩鎮茅坪茶葉基地,屬于北川茶葉的優勢區域,相對集中連片,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適宜茶樹生長。
“現在引進的新品種黃芽早,在村里種植面積達400余畝,馬上要進入采摘季節,該品種收益較高,預計每畝能為農戶增收4000余元。”陳家壩鎮金鼓村黨支部書記張天堂說,目前,該茶葉基地所在金鼓村有農戶331戶,茶葉種植面積約2000余畝。該村采取“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發展模式,在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和群眾增收上兩手抓,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北川堅持以“三品”工程為引領做強農業,重點抓北川苔子茶、高山果蔬、中羌藥材、特色養殖“四大產業”,建成農產品特色基地83萬余畝,現代農業產業園15個,“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56個。
叫響一個品牌,才能帶動一方產業、富裕一方經濟。去年3月,北川發布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羌食薈”,樹立北川特色優質、綠色健康的農副產品形象,旨在打響整體品牌,抱團發展。
隨著“羌食薈”品牌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北川的茶葉、臘肉、羌族刺繡等農特產品及非遺產品逐漸走入大眾市場。
2022年,綿陽市啟動“綿品出川”活動,北川“羌食薈”借勢將北川好物帶到廈門、東莞、蘇州等地,苔子茶、馬槽酒、老臘肉等產品廣受好評。
作為四川的一個山區縣,北川著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逐步探索出具有特色的脫貧之路、鄉村振興之路。這些鄉村特色產業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下一步,北川將聚焦精品農業、鄉村旅游業等特色產業,發揮“鏈長制”效益,探索健全聯農帶農模式,形成促農增收長效機制。(張延 付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