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紫云英人才日”:打造城與才的“雙向奔赴”
5月20日,在這個充滿愛意的日子里,蕪湖市“紫云英人才日”活動如約而至。
開幕式上,蕪湖市委副書記、市長寧波深情告白:只要你來到蕪湖,一定能在這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一定能夠乘風破浪、振翅高飛;一定能在這里奔赴所愛、擁抱幸福;一定能在這里找到價值、才盡其用。
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蕪湖對人才發自肺腑互相成就的態度和決心。
從去年舉辦首次活動至今,短短一年時間,“紫云英人才日”不僅成為蕪湖這座城市給予人才的最高禮遇,也成為蕪湖這座城市的鮮明標識。
在過去,北上廣深一度是大家公認的人才集聚的代名詞。近年來,身處長三角腹地的蕪湖卻頻頻因“人才”出圈。
在安徽省率先成立人才發展集團、設立5億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開展“萬名高校學子進百企直通車”、一年新引進大學生6.7萬名……一項項落地的創新舉措和成效,無不展現了蕪湖的人才吸引力。
身處高手如云的長三角,蕪湖何以脫穎而出?
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生態稟賦、營商環境等固然是應有的加分項,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當屬蕪湖對人才的態度,“紫云英人才日”就可以一目了然。
23座紫云英人才驛站提供最長7天的免費住宿;落戶、租房、購房等政策一應俱全,一名本科生能夠拿到20萬元購房補貼,資金兌付更是“一鍵直達”、像網購一樣方便。
不僅如此,為了真招實舉成就人才,大學生創業基金和“雙創”孵化基金可提供第一筆啟動資金,80座創業孵化基地和300萬平方米的創新園區,可享受最便捷的入駐、最完備的配套和最貼心的服務。
歸納一句話,就是對于人才,蕪湖主打一個“舍得”,舍得花更多時間、更多精力和更多財力。
人才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才而興,人才和城市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實施人才戰略,關鍵在于搭建好能夠施展拳腳的舞臺。
近年來,蕪湖市不斷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汽車及零部件、材料、電子電器、電線電纜四大傳統支柱產業發展,并發力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數字創意(線上經濟)、航天航空(低空經濟)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人才就業創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淵深則魚歸,林茂則鳥棲。
今天的“紫云英人才日”活動,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南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貴州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20多所高校的師生代表參加。
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衛國更是攜30名高校學子一同參加,作為生在蕪湖、長在蕪湖的家鄉人,一直以來,他都關注著蕪湖的發展。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張衛國說,蕪湖大力實施“紫云英人才計劃”,把招才引智作為“一號工程”,以真心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干和真心服務廣納英才,必將為蕪湖的高質量發展凝練出的新的動能和新的優勢。
他表示,西南大學也將進一步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在人才培養、引才育才、成果轉化、產學研協作等方面,不斷深化與蕪湖市的合作。
抓人才就是抓發展,謀人才就是謀未來。
在今天的“紫云英人才日”開幕式上,不僅公布了10條紫云英人才體驗精品路線、發布了百校千企萬崗招聘信息,還舉行了首批市外高校人才協作基地授牌儀式,并首次推出“蕪湖人才碼”,實現“一碼在手、服務全有”……
截至2023年4月底,紫云英人才服務平臺累計兌現各類補貼64714筆,涉及資金6.01億元。蕪湖,也用實踐證明,城市對人才的渴望,正從“搶過來”向“搶著來”轉變,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正在加速形成。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都更有條件服務人才、成就人才。”開幕會上,寧波誠摯邀約,“我們熱忱期盼大家都能深度走進蕪湖,近距離感受這座城市半城山水的靜謐、崇尚創新的氛圍和跨越發展的決心,與我們一起共享機遇、共筑夢想、共贏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