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學城“專精特新”加速服務平臺啟動 打造“六位一體”創新服務體系
人民網北京6月16日電 (記者董兆瑞)6月15日,2023中關村科學城公司創新合伙人大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辦。會上,中關村科學城公司“專精特新”加速服務平臺正式啟動,建立了集投資基金、產業園區、管家服務、峰會論壇、創新創業大賽、加速訓練營“六位一體”的創新服務體系。
據了解,本次大會以“創新生產力”為主題,邀請科研機構、投資機構、孵化機構、領軍企業、創業團隊等領域的嘉賓,縱論科技創新新主張、新范式,發布科技創新新空間、新生態,旨在進一步凝聚中關村科學城公司創新合伙人共識,助力優化中關村科學城產業創新生態建設,提升區域產業品牌影響力。
科技企業的成長和科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生態的打造。在大會的創新生態發布環節,舉行了中關村科學城公司科學家基金授牌儀式和標桿孵化平臺授牌儀式。記者了解到,中關村科學城科學家基金是由中關村科學城公司聯合知名科學家、專業投資機構共同設立的基金系,旨在進一步深化與區域內知名科學家之間的“創新合伙人”關系,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全新探索。自發布以來,中關村科學城科學家基金的簽約規模已達到66.86億元,截至2022年底,中關村科學城科學家基金一期已經累計支持海淀企業近百家。
中關村科學城公司標桿孵化平臺,是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與中關村科學城公司一同支持建設的一批服務區域前沿創新生態培育的特色化專業服務平臺。平臺聚焦光電子、人工智能、原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細胞基因治療等高精尖產業細分領域,以專業的服務體系和超前的孵化模式,為硬科技創業提供硬實力支持,已成為海淀乃至全市孵化科技產業的重要源點和引領標桿。
值得一提的是,會上正式啟動了中關村科學城公司“專精特新”加速服務平臺。據了解,該平臺是為培育引導各類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中關村科學城公司推出的虛擬加速平臺。平臺匯聚龍頭企業、高校院所、投融資機構、產業創新平臺、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協同中關村科學城科技創新基金系、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系等投資平臺,攜手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等產業空間與創新創業服務手段,建立集投資基金、產業園區、管家服務、峰會論壇、創新創業大賽、加速訓練營“六位一體”的創新服務體系。
海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林劍華介紹,早在2018年,海淀區就提出“創新合伙人計劃”,旨在與廣大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協同推動中關村科學城不斷深化“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這一功能定位。2019年,海淀區委區政府成立了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關村科學城公司),以此為平臺,同時整合各方的力量,持續為科技企業提供產業投資和科創服務等方面的服務。在各類創新主體共同努力之下,中關村科學城的創新生態體系也在持續迭代升級。
中關村科學城公司執行董事王桐慧介紹,四年來,按照海淀區委區政府的戰略部署,中關村科學城公司緊緊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任務,聚焦主業,以服務為中心在產業投資、產業服務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通過與科學家、高等院校、頭部投資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科技創新主體的緊密合作,重點支持一批有代表性的創新基金、標桿產業培育空間和創新平臺,以及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服務促進這些具有引領作用和發展前景的創新主體在海淀區的成長發展,進一步完善了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生態。
近年來,海淀區整合多方力量,在多個方面取得了突破。在產業投資層面,首創社會與科學家基金投資模式,基金的簽約規模達到了66.86億元。在科創服務層面,超前打造了區域創新孵化的模式,9家孵化器獲得了北京市首批標桿孵化稱號,在全市標桿孵化器中占40%。在人才吸引層面,聚焦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等扎根中關村科學城的創新創業合伙人。在“海英計劃”基礎之上,聯合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清華大學推出“薪火共燃”計劃等。
記者了解到,中關村科學城著力構建以大信息產業為支柱、大健康產業為突破、科技服務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未來產業為先導的“高精尖”產業體系。今年1至4月份,海淀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9333.39億元,同比增長4.1%,占中關村示范區的41.7%。全區集聚了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25家,占了全市的35%。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5家,占了全市的45%。獨角獸企業51家,占了全市40%。上市企業總數271家,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