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供給側創新 山西打開文旅發展新通路
端午小長假期間,山西共接待旅游者1822.56萬人次,同比增長21.38%;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5.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83%。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活動成為“端午”假日旅游的特色和亮點。
強勁復蘇的旅游市場折射出旅游消費的旺盛需求。消費牽引供給,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文旅行業的市場需求產生了不可逆的重塑作用,高質量、低密度、生活化、旅居式成為新需求,沉浸、互動、體驗式消費成為新業態。如何把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
首屆山西省文化旅游供給側創新大會現場。
6月27日,2023年山西省第九次旅游發展大會·首屆山西省文化旅游供給側創新大會在大同舉辦。“大家開講”“他山之石”“供需對接”……國內文旅行業知名專家,結合文化旅游行業的政策導向、市場動向、產業方向,針對山西文旅供給側創新的痛點、難點,把脈問診。
“文旅高質量發展需要依托文旅資源的比較優勢,著力加強文旅供給側改革創新,提升文旅產品、業態和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為廣大游客提供優質、高效的供給體系。”山西省文旅廳廳長王愛琴指出,這既是首屆山西文旅供給側創新大會的意義所在。同時,也是落實文化和旅游部“把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求的具體實踐。
找坐標 文旅資源要有新認識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
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席建超看來,“結構性”是指供給側的矛盾主要是“結構”而非“總量”。
山西旅游資源有多豐富?五臺山、云岡石窟、平遙古城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馳名中外、享譽全球;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居全國首位;元代以前木結構建筑占到全國75%以上;素有“天下之脊”之稱的大美太行在山西,華夏兒女共同的母親河黃河流經山西,造就了壺口瀑布、乾坤灣、老牛灣等自然奇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建設穩步推進;晉商故里,萬里茶道的駝鈴在歐亞大陸久久回蕩;關廟之祖,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朝圣觀光;洪洞“大槐樹”則寄托了華夏兒女的不盡鄉愁。
山西的故事太多了,可吸引人的元素太多了,如何在既有的優質資源的基礎上,增強吸引力?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認為,不要留戀過去固有的概念,山西首先需要對當下的文旅市場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早在2023年2月,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就已指出,要提高認識,書寫文旅思想解放之篇。從一味的做大轉向做深、做透、做精準,山西這樣布局:
——實施龍頭景區梯次打造培育、高等級景區創建培育和A級旅游景區倍增計劃,繼續實施晉陜聯創,完成乾坤灣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
——推進智慧景區建設,支持和指導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特色化智慧化旅游景區,實現本體活化、體驗優化、服務信息化;
——立足文化旅游資源比較優勢,以文化內涵升華旅游體驗,將旅游體驗作為文化傳播、衍生發展的載體,推進國家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單位創建工作,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工業旅游、研學旅游等,推動文旅產品多元業態融合;
——強化精準營銷,聚焦“山西人游山西”“好鄰居多走動”“山河守望 晉鄰相親”等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加大國內市場營銷力度,不斷提升“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康養山西 夏養山西”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創方式 資源整合要有新邏輯
說到阿那亞,肯定會提起最孤獨的圖書館,而今,它已不僅僅是個圖書館,更是一種社區文化、社區生活。在“他山之石”環節,阿那亞首席品牌官田海成進行了案例分享。在田海成看來,每一個文旅項目都在回答一個時代問題。
進入五月,《又見平遙》實景演出觀眾爆滿,甚至一票難求。作為沉浸式文旅項目的肇始,該劇目通過場景打造、觀演改善、氛圍包裝等手段,讓游客從演出一開始就被故事、人物、場景包裹,不僅了解了現在的平遙,而且看到了過去的平遙。
阿那亞不是旅游景區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又見平遙》不僅是一場劇、一場戲,更是詮釋古城、注解晉商的生動演繹。近年來,不少文旅項目都采用了場景化營銷戰略,場景化營銷已經成為文化IP與旅游業融合的關鍵一環,持續吸引游客前去打卡消費。
“這些密密麻麻的小顆粒狀巖石,便是鮞粒灰巖了。大約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這里處于淺海環境,過飽和的碳酸鈣圍繞碎屑顆粒沉淀一圈包殼,周而復始,便形成鮞粒。”
“迎春花的花瓣,六瓣為主,花朵朝上;連翹花為四瓣,花朵朝下。”
“鈣華,又稱石灰華,是在地表由巖溶泉、河、湖水沉積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鈣。”
……
在長治市壺關縣太行山大峽谷八泉峽景區,景區導游專業的講解進一步激發了游客的好奇心,而研學旅行已成為當地景區的主打品牌之一。端午假期,太行山大峽谷所轄八泉峽、紅豆峽、青龍峽共接待游客6.9萬人次,其中核心景區八泉峽共接待游客4.9萬人次,是2019年的3倍多。
好的內容即流量,好的運營實現留量。誰能打通產業鏈,持續產出有新意的內容,誰就將贏得主動權。放眼山西,一些景區正在用新玩法、新體驗吸引游客,激活了更多消費新體驗:
在洪洞大槐樹景區,“五一”假期啟動運營的沉浸式體驗館、AR智能導覽眼鏡等,吸引了年輕群體紛紛前來潮玩、體驗,讓游客在大槐樹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中,以互動的方式體驗到炫酷科技帶來的視覺感受;云丘山景區“云丘樂游”微信小程序上線后,游客通過手機搜索該小程序,就能了解景區范圍內的景點、住宿、交通、美食等各種相關信息;山西文旅集團推出的“游山西”服務矩陣的智慧引導作用逐步顯現,不僅具有魅力山西、5G直播、景區導覽、智能行程、晉享好貨、景區實時熱榜等功能,還通過“聆聽山西故事”“2023山西省A級景區門票優惠活動”等宣推專題頁,為來晉游客提供一站式、高品質的服務。
擴產業 消費市場要有新“爆點”
“大同古城是大同市歷史演變的見證者和承載者,我們應該如何強化頂層設計,進行資源整合,實現招商引資?”
“相較于云岡石窟、懸空寺,大同古城的知名度低一點,但是,硬件配套設施可塑性強。古城要與二者結合打造沉浸式的體驗中心,同時,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兩個景區的旅游業態,讓大同古城成為本地人和外地人都想去的景點。”
“開源一號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前身是大同市煤氣化總公司,有沒有更好的思路實現產業園人氣的快速升溫?”
“平型關的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如何創新方式方法挖掘市場潛力? ”
……
供需雙方現場對接。
提需求,亮問題,做分析、給建議。在文化新體驗、自然新風尚、鄉村新生活三輪現場對接,供需雙方圍繞文旅發展的痛點難點進行了互動交流,達成合作意向的供需雙方在現場進行了簽約。
思想交流、觀點碰撞、方法互鑒,把握政策、捕捉市場、探索方向。實現供給側改革的成功關鍵在于對人們需求的精準把握,在于對自身資源的清晰認知,在于對文旅發展的不懈追求。全方位推進、全時空統籌、全要素配套、全產業聯動,山西正在促進旅游與文化、與鄉村、與城市的深度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生態體系。
此外,本次大會也是繼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主辦“文化和旅游新供給新需求對接活動”之后,國內首個省級文化旅游供給側改革專項活動。
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山西文旅將持續推進“引進來+走出去”戰略,一方面繼續對接知名供給企業,以頂層分析打開思路,以實戰案例擴展思維,以供需對接建立平臺;另一方面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依托山西深厚的歷史底蘊、人文風情、自然風光,積極培育山西本土自主創新能力,共同推動山西文旅供給側創新高質量發展。(圖片由大同市新聞中心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