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走進鄉村看振興 鞏固成果見實效】守牢底線 筑牢根基
從呂梁市開車到石樓縣,一路盤旋曲折,山脈連綿。經過近3個小時的行程,終于到達群山環抱的石樓縣城。這里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困中之困”。2020年2月,石樓實現脫貧摘帽,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然而,脫貧后的石樓縣因為先天不足的立地條件,依然面臨著嚴峻的返貧風險和艱巨的銜接鄉村振興任務。目前,全縣共有脫貧戶17069戶49463人,其中防返貧監測對象1483戶3582人。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這是一道石樓必須解答好的難題。
壓實責任,織密防返貧監測網
8月23日一大早,石樓縣裴溝鄉政府會議室內已坐滿各村的“兩委”干部、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隊員。他們要挨個曬出自己的駐村幫扶日記和臺賬,并脫稿回答出鄉長王天江隨機提出的幫扶政策問題,和自己所負責的未消除風險監測戶的幫扶措施。
“我們的大比拼不定期舉行,目的就是要讓所有干部都能熟悉幫扶政策,對自己所包的村子和農戶的情況做到了如指掌,并及時發現監測幫扶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王天江說。事實上,這樣的隨機提問和當眾展示已成為石樓縣縣鄉兩級常態化壓實防返貧監測責任的一項重要舉措。在縣里召開的各種會議上,縣領導也會向參會的各單位負責人隨機提問。“這樣當眾揭短既強化了干部的責任,也讓我們從比較中找到了更好的幫扶辦法,更是營造出了全縣做好鞏固銜接工作的良好氛圍。”曾經被縣委書記現場提問過的王天江深有感觸地說。
今年以來,通過這種“點穴式”提問和實地化考核,全縣共發現問題724條,整改706條,約談縣直單位一把手8人、其他干部5人,移交縣紀委處置個性問題5條。同時,根據問題調整輪換省、市、縣幫扶單位95個,駐村工作隊117支,選優配強駐村干部366人。在此基礎上,排查農戶32921戶93644人,新識別監測對象115戶270人。
除了壓實干部的責任外,石樓縣還構建起了一套農戶自主申報、部門篩查預警和輿情信訪預警等體系嚴密的預警監測機制。
每戶農家的墻上都張貼了“一碼清”農戶自主申報監測系統的二維碼、每個村都建起了微信群。農戶可根據近期家中情況,掃描二維碼或在微信群中進行自主申報監測。遇到突發疾病或交通事故等緊急情況時,醫療系統和公安系統等也會將病情狀況、就醫記錄、事故損傷等相關信息第一時間推送給縣鄉村振興局,縣里會立即啟動入戶調查和信息核實程序,確保符合監測條件的農戶能第一時間被納入監測范圍。據石樓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共收到部門預警8次,累計信息11000多條,有效提升了監測保障效率。
兜牢底線,突出重點強保障
家住石樓縣辛關鎮張家坡村的程愛蓮今年68歲,兩年前,她的老伴劉良保因突發腦出血而住院。程愛蓮一家因此被列為監測戶。住院期間所花費的14萬元醫藥費,經過報銷后,個人基本零負擔。出院之后,鑒于3個女兒已全部出嫁且家庭負擔都比較重的情況,村里又幫助他們申請了低保。現在程愛蓮和老伴每年都能享受到村里的光伏資金補貼、農民老黨員生活補貼、城鄉居民養老金和低保等兜底性保障政策。“黨和政府這兩年對我們家的幫扶,讓我消除了后顧之憂,能夠全身心地照顧老伴,村醫還不定期上門服務,老伴的病情也得到了明顯好轉,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程愛蓮拉著村黨支部書記高小東的手,激動地流出了眼淚。
石樓縣副縣長、縣鄉村振興局局長郭永東介紹,“十四五”鞏固銜接期間,石樓縣將重點著眼于“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堅決兜牢防返貧底線。基于監測對象中80%以上屬于因病納入的事實,石樓縣積極推動健全縣域醫療衛生體系。全縣配備136名具備職業資格的村醫,覆蓋所有村衛生室,月工資1000元,并根據服務次數和病種類型設立績效獎金。每個鄉鎮衛生院至少配備一名全科醫生及一臺專業救護車。同時,統籌實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脫貧對象、監測對象的參保率達到100%。
龍交鄉中心小學是石樓縣的一所鄉鎮學校,校內幾名老師除了負責僅有的6名學生以外,還為兩名智力殘疾的學生提供每周兩次的送教上門服務。該校校長賀紀介紹,送教上門的老師們都是騎摩托車前往,需要在崎嶇的山路上騎行20多分鐘,這樣的堅守已經持續3年時間。近年來,石樓縣嚴格落實控輟保學制度。截至目前,共為35人提供送教上門服務,全縣12006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一人輟學。
在保障群眾住房安全方面,石樓縣建立了農村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今年春季,排查出53戶危房并已全部納入改造范圍。近期經過新一輪排查后又發現73戶危險房屋,目前正按程序進行等級鑒定和信息確認。此外,為了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今年全縣共落實資金1022萬元,每村設立一個供水公益崗位,新建、維修安全飲水工程32處,全縣農村安全飲水全部達標。
發展產業,推動振興利長遠
曹家垣鄉是石樓縣最偏遠的一個鄉鎮,山高溝深交通不便,再加上十年九旱導致地瘠民窮。曹家垣鄉黨委書記高世元介紹,全鄉戶籍人口7000多人,而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這樣的地方如何才能振興?
“老百姓之所以不愿意回來,是因為這里掙不到錢,我們的使命就是要為這里找到一條掙錢的門路。”前年,石樓縣靈泉鎮村民任六兒種了30多畝連翹,賣了20多萬元。于是,高世元帶領鄉干部跑遍了全鄉所有自然村,登門入戶勸說大家種植連翹。但是,老百姓耳聽為虛,都不愿相信。因此,高世元到處尋找身邊的實例。終于,在一次入戶走訪中,從許家山村的老支書李升直口中得知,他自己種植的5畝多連翹賣了27000多元。于是,高世元便請李升直到各村現身說法,并把連翹耐旱、抗澇和不影響棗樹生長以及田間管理省事容易等優點向村民們介紹得一清二楚。
在李升直的現身說法之下,終于有人放下疑慮開始試種連翹。去年,道堡村的護林員劉青旺投入3100多元買了連翹苗,在自家的27畝坡地棗樹下全部種上了連翹。經過一年多的生長,劉青旺家的連翹已經全部長出了新的枝節。“再長上兩年就能結果了,到時候估計每年有10萬元以上的純收入。”望著逐漸長起來的連翹,作為脫貧戶的劉青旺對未來充滿期許。如今,曹家垣鄉的連翹種植面積達到27200多畝。許家山村十幾戶外出務工的壯年勞動力又重新回村翻蓋自家舊房,村里人口慢慢開始回流。
近年來,石樓縣積極引進蒙牛、大象等龍頭企業,建立聯農帶農益農機制。目前,連翹、谷子、沙灘紅薯、生豬和肉牛養殖幾大產業已初具雛形。去年10月至今年6月,全縣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0306元。昔日的窮山溝開始了新的蝶變。(黃川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