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的風吹進小山村
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模樣?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包頭市青山區興勝鎮東達溝村,這里的村民們把答案“寫”在了臉上。
秋日的東達溝村,美得像童話里的小鎮,“非遺街”“彩繪街”讓整個村子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息,街道里精美雕塑林立,轉角處網語溫馨,墻體上彩繪亮眼,在這里,隨便來張街拍都很出片。偶爾遇到熱情的村民,他們還會非常真誠地將自己家種的西紅柿、做的家常月餅遞過來讓你品嘗,臉上笑容滿滿,表情憨厚淳樸,像極了村口列隊的那一群彩雕老農。
在“非遺街”上,返鄉創業的“80后”韓改桃開了村里第一家飯館。她告訴記者,自己離開村子已經20年了。去年7月,受到東達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永光啟發,她帶著妹妹和母親回村在老房子里開起飯館。“剛開始就想試一試,沒想到農家飯非常受歡迎,又花12萬元進行裝修。現在生意很好,裝修錢也回本了。這樣一來,自家地里種的菜也不用賣了,全都供應到了飯館。”韓改桃說。
今年,為了給村民提供便利,韓改桃的飯館開設了老年餐廳,村民7元、殘疾人半價、70歲以上免費,這樣的“福利價”午餐讓村民幸福感滿滿。
曾經,“靠山吃山”是這里村民最樸實的想法,除了種地、放牧,更多的村民依靠采石增加收入。多年下來,周邊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村子里塵土飛揚。直到2006年,村里來了一位“搞藝術”的大學生后,這里的一切悄然改變。
從小在鄰村二相公村長大的劉占強,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東達溝村,這里視野開闊,山形地貌適合藝術創作,喚起了他難以釋懷的故鄉情懷。2007年他與村里簽了承包合同后,他把家安在這里,帶著家人開始植樹、鋪設管道、修建蓄水池。就這樣艱苦堅持了10年,這座荒山坡綠意漸濃。
2014年,劉占強的3位藝術家朋友——雕塑藝術家郭其鵬、剪紙藝術家王紅川、版畫藝術家王海燕進駐東達溝村成立工作室。由此開始,東達溝村走上以生態為基礎、通過藝術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駐村之初,藝術家們并沒有被村民認可。“你們每天涂涂抹抹,來這畫墻有什么用?又不能幫我們致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東達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永光記憶猶新。
為了獲得村民們的理解,趙永光與藝術家們絞盡腦汁想盡辦法。一方面挨家挨戶給村民解釋,一方面實打實干為村民辦事。幫助村民改造院子,舉辦藝術節、豐收節、藝術展,手把手教村民剪紙、根雕等手藝增加收入。漸漸地,村民們轉變了觀念,開始接納藝術家。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文化藝術的帶動,東達溝村“顏值”“氣質”不斷提升。自2016年起至今,在青山區的支持推動下,東達山藝術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入駐,在劉占強原有場館的基礎上,陸續完善、改造、建設了東達山美術館、民間美術館、藝術大講堂、藝術體驗中心、鹿文化藝術館等5個主題活動場館,休閑旅游業也隨之火了起來。如今,青山區整合周邊村莊資源,下大力氣建設以藝術、采摘、休閑、度假為主題的東達山度假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年的小山溝成了遠近聞名的藝術村,更是將藝術的種子種進了村民心里,漸漸生根發芽。如今,不少村民變身民間藝人,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潘武鳳是其中之一,她美滋滋地說:“現在,我們村這么漂亮,大家日子過得這么幸福,這就是我們的美好生活。”(記者 蔡冬梅 路興 馬芳 馬嫣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