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集約牌” 算好“綠色賬” 過好“緊日子”
走進自治區黨政辦公區,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地覆蓋在車棚頂層,整個光伏發電系統由5972塊單晶硅光伏組件組成,總裝機容量為1.509兆瓦,年發電量約160萬度,在解決辦公區部分用電需求的基礎上,消納不了的并入城市電網,可節約電費支出76萬元、減少碳排放1500噸。
自治區黨政辦公區這一既節約開支、又節能減排的做法,引領了黨政機關厲行節約新風尚。
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要求,全區各級黨政機關充分發揮黨政機關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推動全社會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利用。截至目前,全區共有4510家旗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建成節約型機關,建成率達73.7%。
國有資產管理提效能
2022年以來,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在立足發揮公物倉共享共用機制基礎上,為呼和浩特市調劑辦公用房6700平方米,為部分旗縣調劑越野型公務用車15輛,完成了跨層級聯動調劑“第一單”,標志著國有資產由自治區本級黨政機關內部“小循環”向全區范圍內“大循環”轉變。
如何不斷提升資產管理效益和保障效能,既做到厲行節約又實現保障更好、服務更優?
“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不斷加強辦公用房、公務用車集中統一管理,聚焦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公共機構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控成本、降消耗、提品質,把能省的錢全部省下來,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讓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成為一種習慣和常態。”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世軍介紹,2022年以來,累計統籌調配辦公用房7.25萬平方米,壓減自治區本級事業單位公務用車更新154臺,盤活低效閑置房產11.25萬平方米,累計取得拍賣和出租收入5737.7萬元、節約資金4116.4萬元。
帶頭過緊日子,精準、高效花錢。內蒙古各級黨政機關已經把節約集約理念、效益觀念、成本意識貫穿于機關事務工作的各個方面。
制度建設促規范。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在原有辦公用房、公務用車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配套制定了5個實施細則,3項自治區級標準及26項工作流程,建設用房用車信息化平臺,初步構建起國有資產規范化管理的制度體系,逐步推進全口徑、寬領域、多層次管理,讓國有資產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集中統管促集約。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采取調配使用一批、劃轉注資一批、跨層級調劑一批、等價置換一批、出租拍賣一批、轉化利用一批的方式從嚴控制新增辦公用房配置,2022年以來共為35個部門單位統籌調配辦公用房7.25萬平方米,減少在外租用房產1.05萬平方米,年節約租金支出119.72萬元。全區公務用車集中統一管理,2019年7月,自治區選定呼和浩特、包頭、赤峰3市作為盟市公務用車集中統一管理試點地區。4年多來,根據試點地區經驗,全部盟市和60%以上的旗縣實現集中管車、統一派車、跨部門用車,車輛運行費用平均減少30%—60%。自治區本級兩個集中辦公區公務用車集中統管后,每年可節約運行費用150萬元。
公共機構節能提標準
“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標準有哪些?以市場方式組織實施節能改造項目需要注意哪些細節?”……2023年6月13日,全區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業務培訓班在鄂爾多斯開班,邀請了來自國家發改委節能中心、國管局節能司的有關專家,對全區100多名公共機構節能管理工作人員進行專題輔導。當年的11月30日,全區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工作推進會在赤峰市召開,同時舉辦“公企”對接活動,進一步推動公共機構與節能服務企業合作。
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多措并舉,在全區范圍內啟動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市場機制,充分利用社會資金開展公共機構節能改造,開辟了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新路徑。特別是聯合自治區發改委、財政廳出臺《內蒙古自治區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暫行辦法》,打通了內蒙古公共機構推廣運用合同能源管理節能市場機制的瓶頸制約。目前全區12個盟市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實施的公共機構節能改造項目合同金額超7億元,實現了從“零”到“億”的跨越。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各地共建成分布式光伏100余兆瓦,實施清潔供暖改造項目130余個,建成充電樁5000多個,僅分布式光伏一項每年可節約用電1.2億度、減少碳排放近10萬噸。
杜絕“白晝燈”等能耗空放現象;嚴格辦公經費預算管理和采購預算申請審批程序,嚴禁配置豪華辦公家具;鼓勵雙面打印、廢紙利用;啟用餐廚垃圾處理系統,餐廚垃圾就地轉化為綠化肥料;開展光盤行動……厲行節約集約,各級黨政機關在細微處下功夫。
“赤峰市黨政綜合樓以合同能源費用托管的形式進行中央空調機組改建,使用清潔能源供暖、制冷,年節能3653.6噸標煤、減少碳排放7058噸。”盡管從事機關節能管理工作已經4年多,赤峰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公共機構節能管理科科長張大江還是感嘆節約的力量。(記者 宋爽 見習記者 高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