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多輪篩查仍有混采陽性檢出?專家解讀
本輪疫情以來,北京連續多輪開展區域核酸篩查,仍有混采陽性陸續被檢出。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專家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隱匿性強,針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核酸篩查對于盡快找到潛在傳染源,盡早切斷病毒傳播鏈具有重要意義。專家呼吁,市民積極配合防控政策,就近就便參加核酸檢測。
為何多輪核酸篩查
仍有混采陽性被檢出
連續多輪開展區域核酸篩查仍有混采陽性陸續被檢出。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解釋,“這是因為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隱匿性強,感染者自己不會去主動篩查。”
另外,病毒感染后有“窗口期”,一般要2到4天才能夠檢出,可能出現第一輪篩查檢測不到,后面第二輪、第三輪才發現的情況。“所以有人前面幾次都是陰性,后面才發現陽性。這也體現了多輪篩查的重要性。”
區域核酸篩查
要做到什么時候
李侗曾說,疫情防控的進展取決于兩個方面:管控區域劃的夠不夠大,核酸檢測次數夠不夠多。換句話說,就是“篩查出的陽性病例是不是都出現在管控區域,社會面篩查還有沒有。”如果最后一個陽性病例出現后一到兩個潛伏期內,該區域核酸篩查不再出現新的陽性者,就可以基本斷定已阻斷了隱匿的傳染源。如果檢測區域在一到兩個潛伏期內還有新發病例出現,那么就可能存在隱匿傳播尚未被發現,需要繼續進行核酸篩查。
輕癥、無癥狀感染者增多,導致疫情傳播隱匿性增強。這也是本輪疫情核酸檢測區域要比以往更大的原因,“這主是考慮病毒傳播速度太快,如果還是以以前的方式去檢測,力度可能不夠。很多感染者流動性大,甚至跨區跑。盡量避免因人員流動造成病毒隱匿在管控‘圈’外,盡快把潛在感染者都找到,才能盡早切斷病毒傳播鏈。”
單位、部門、行業、個人
如何做好疫情防控
本輪疫情出現幾起聚集性疫情,增加了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專家表示,對于聚集性疫情防控,單位、部門、行業要嚴格落實“四方責任”,市民也應自覺做好防護、不聚集。
李侗曾表示,對于聚集性疫情防控,單位、部門、行業要嚴格落實“四方責任”。降低到崗率,拉開工位間距離,增加開窗通風、消毒的頻次,取消食堂堂食,這些措施都可以減少單位內部聚集情況的發生,消除疫情傳播隱患。
佑安醫院感染管理與疾病預防控制處副處長崔璨提醒,市民要通過權威渠道關注疫情防控相關信息,了解最新政策、措施,出現相關的風險點位可以迅速展開自查。同時,要積極落實個人防控責任,防疫“四件套”——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必不可少。
首都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社會面仍存在隱匿病例傳播。市疾控中心提醒,在身體狀況允許的前提下,在以下幾種特殊場景推薦佩戴N95或KN95口罩:
在醫療機構就醫、陪同就醫、取藥時;
在探視高齡老年人、嬰幼兒或有基礎性疾病人員時;
進行核酸檢測、收取外賣快遞時;
出入人員密集及通風差的密閉場所時等;
風險難以判定但需要和陌生人近距離溝通,如維修或裝修人員上門服務、與銷售人員溝通時。
“在現在的疫情形勢下,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可能分為兩種狀態——居家健康監測、居家辦公和到崗工作。”崔璨提醒,對于被要求居家的市民,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每天給居室通風2到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如處于封管控區域或作為高風險人群在家落實居家隔離措施,則要嚴格按照社區防控組要求履行防疫責任。
對于一部分仍須到崗工作的市民,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選擇私家車或自行車通勤;如須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全程佩戴口罩;注意手衛生,盡量避免觸碰扶手、座椅、車門等位置,避免觸碰眼、鼻、口,及時洗手、消毒。
熱點回應
1、為什么排隊檢測保持“一米距離”變成了“兩米距離”?
崔璨:這是從病原體的傳播途徑來考慮的。新冠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一般來說呼吸道飛沫顆粒比較大,直徑一般大于5微米,不能長時間在空氣中懸浮,比如打個噴嚏,飛沫很快會自然下落,而下落的高度和距離基本上就是在一米內。但隨著病毒的變異,它不單單通過飛沫傳播,在密閉空間是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的,而且有研究顯示,在室外開闊空間,受自然風影響,病毒也可能會播散。因此,根據實際的一些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證據考慮,兩米是一個更合適的距離。
2、針對密接人員管控時間為什么縮短為“10+7”?
崔璨:這跟新冠病毒特性相關,之前新冠病毒最長潛伏期是14天,有特殊病例潛伏期會超過14天,后7天的居家健康監測要求是針對可能會存在超長潛伏期的情況,以減少這部分人群到社會面造成影響。
而根據新的流行病學證據、循證醫學證據等,目前潛伏期在縮短,根據實際工作要求、社會面防控要求,針對集中隔離的密接人員,我們把14天縮短到了10天,7天居家健康監測時間不變,采用“10+7”的管控方案。
3、居家隔離與居家健康監測有何區別?
崔璨:居家隔離需要嚴格遵守足不出戶的管理要求,社區一般會在戶門安裝門磁等設備,打開會有通知和警報。居家健康監測沒有要求足不出戶,市民應盡量不外出,不可聚餐、聚集。(記者 孫樂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