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海南這個黎族苗族自治縣能成為旅游目的地?
中新社海南保亭7月17日電 題:為何海南這個黎族苗族自治縣能成為旅游目的地?
中新社記者 王曉斌
黎族傳統船型屋前,年近八旬文臉的黎族阿婆符金花直腿坐著織黎錦,有游客前來參觀時,她豎起大拇指喊聲“波隆”(黎語檳榔之意,表問候),熱情地與游客互動。這是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日常一景。
與農村留守老人孤獨的生活不同,10多年前,符金花等一批文身阿婆與旅游結緣,來到景區表演織黎錦、展示繡面文身,每天和來自全世界的游客互動,甚至有機會走出島外、走出國門表演……他們工作的檳榔谷景區,是中國首家民族文化型國家5A級景區,成為海內外游客了解海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窗口。
“當時有很多村民疑問:你租村里的地開發景區,我們村民吃什么?”檳榔谷景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總經理吉貴見證并親身參與建設。吉貴說,景區建設后,“村民與景區合作得到土地的分紅與租金收入,在景區上班有工資收入,經營鋪面賣農特產品有營業收入,還有采摘景區內的檳榔等果實收入”,幾年前一些黎村苗寨開始脫貧攻堅時,檳榔谷周邊的村落早已踏上致富之路。
多年來,檳榔谷搜尋和保存黎族紡染織繡技藝、鉆木取火技藝、打柴舞、黎族竹木器樂等一批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區內先后建立起黎族非遺手工技藝傳習所、苗族扎染坊,通過非遺研學實踐活動和旅游趣味體驗,不僅給周邊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而且年輕一代能將前輩非遺匠人的技藝薪火相傳。
主流旅游方式由“組團游”變“自由行”,疫情仍在影響旅游業,檳榔谷景區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觀光式旅游逐漸淡出大眾視野,體驗、互動、沉浸式旅游項目成為趨勢。”吉貴注意到疫情加速了旅游者“團變散”的轉變進程,所以在疫情停業期間,景區升級改造了悠黎客·檳榔谷戶外拓展基地,打造田野卡丁車等新項目,諸多體驗互動項目,讓這片黎村山谷像藏身熱帶雨林的特色游樂場。
“非遺的傳承發揚,旅游產品的創新,我們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自然的就是美麗的’的原則。”吉貴說認為,海南黎族苗族有諸多了不起的文化技藝傳統,檳榔谷要做的是它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最終打造出有影響力的品牌。
這個周末,檳榔谷推出供游客參與的“劇本殺”《黎峒炊煙》,這是全國首個融入黎鄉風情、非遺文化、趣味互動、美食制作為一體的戶外全景游食攻略體驗劇。其中“密令”設置的任務中,拉烏龜、攀藤摘花、竹箭扎魚等體驗,靈感即源于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
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山區的保亭,熱帶雨林、溫泉、氣候資源得天獨厚。海南建設自貿港打造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為保亭發展旅游康養產業帶來良機。
一批正在建設的旅游康養項目,讓這個黎族苗族自治縣能成為海南自貿港醒目的旅游目的地。
看中區位及自然資源,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的建設者在保亭打造出三亞經濟圈首個以熱帶雨林為特色的國家5A級景區,并計劃拓建熱帶雨林休閑小鎮。這里如今吸引著世界的目光,擁有全球知名紀實娛樂節目的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在海南的首家授權落地項目——Discovery探索谷,正在呀諾達景區緊張建設中。
保亭響水鎮毛真村是百年歷史苗族村落,以該村毛真水庫為核心,已建成一個集文化康養、森林康養、運動康養、康養度假“四位一體”的神玉島文化旅游區。在響水鎮南春新村,建起了海南首個脫貧濟困型共享農莊試點項目——保亭雅布倫享水谷共享農莊,村里的小別墅錯落有致,以康養農莊為核心產品,有山水養生、戶外運動等多種休閑功能產品的度假區正在建設中。
保亭縣今年上半年發布了產業發展規劃,將發展氣候康養、雨林度假、運動探險、休閑農業等十大特色重點產業,打造黎苗文化傳承體驗基地、戶外探險體育旅游基地、完善旅游消費設施網絡、推進全域智慧旅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