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不輟, 闊步邁向農業強國
【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聽,田間地頭,收割機、播種機轟鳴,奏響悅耳的節奏——廣東江門,稻谷飄香,南粵大地掀起晚稻收獲熱潮;安徽銅陵,冬小麥麥種“扎”進肥沃的土壤。
大江南北,盡染豐收的喜悅,遍撒豐收的希望。11月26日,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收獲超過98%,全國冬小麥和冬油菜播種均已超過99%。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農業發展方式的創新,也是農業發展進程的提速。宏偉藍圖已繪就,砥礪奮進正當時。看錦繡中國,從中原腹地到塞上糧倉,從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濱,在每一寸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們,為我國這個傳統農業大國闊步邁向農業強國寫下生動注腳。
1、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又是一個豐收年!我家今年種了200畝玉米,產量能到30萬斤,比去年增加了近4萬斤,增產又增收!”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村民李彥波與記者分享了今年的收成狀況。
在剛剛結束的秋收中,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玉米、水稻主產區的興安盟1782萬畝農作物喜獲豐收,預計糧食總產量達135.5億斤。
放眼廣袤田野,億萬農民躬身稼穡、辛勤勞作,奏響動人的豐收歡歌。今年我國夏糧早稻豐收到手,秋糧面積穩中有增,全年糧食生產有望再迎好收成。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加夯實。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1365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米袋子”保障有力的同時,“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肉罐子”供給充足,越來越多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夯實了根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國大力實施“兩藏”戰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夯實糧食生產物質基礎。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將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落實到省、到縣、到地塊,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新添的這臺自走谷物收割機太給力了,半小時就能收完一畝地,我這1000畝地5天就收完,以前想都不敢想!而且國家還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真好!”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馬村鎮四合村種植大戶劉述選告訴記者。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科技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表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對農業供給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來要加快由追求規模速度向注重質量效益競爭力轉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2、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走進河北省邯鄲市魏縣前大磨鄉愛耕種植合作社,放眼望去,2500畝農田里,嫩綠的麥苗整齊出土,合作社農民正用噴灌輪流噴施出苗壓根水。“我們的小麥全部是深耕重耙播種,現在噴灌5公分左右就行了,只有一般農戶大水漫灌用水量的四分之一,既保證出苗齊全、麥根壓實,又避免了水肥流失,為小麥茁壯成長、安全越冬打下良好基礎。”合作社理事長李西林對記者說,“我們還用上了植保無人機,防治病蟲害。現在種地都講究綠色生產,節水節肥,咱也能種出好糧食。”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積極成效。如今的鄉村,山更青、水更綠、田園更美。
各地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達3.95億畝,推進品種節水、農藝節水、工程節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68,較十年前提高了0.052。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建成全球單體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強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保護率達92.4%。
“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持續推進,通過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集成推廣農藥減量增效模式,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養殖大縣全部開展整縣推進糞污綜合利用,大型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糞污處理設施裝備,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6%,比2015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秸稈農膜利用水平穩步提升,通過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綜合利用率達87%以上。同時,加強農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全程監管,回收利用率超過80%,農田白色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進展。”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表示。
近日,三五成群的江豚出現在長江安徽蕪湖段,在寬闊的江面上,江豚追逐嬉戲,好不愜意!
這是農業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的體現。近年來,我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增強農業生態系統循環能力,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森林覆蓋率超過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8%。黃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穩步開展,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繼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過程轉型,加強農業資源保護,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保護農業生物資源,降低農業資源利用強度,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程國強說。
3、推進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
“臍橙越種越有信心,農業越干越有勁頭。”湖北省秭歸縣泄灘鄉坊家山村果農周青山說,“我們秭歸的臍橙現在有品牌效應咯,不愁賣,我打算引進新品種、搞電商直播,讓更多人嘗到我們的臍橙!”近年來,秭歸縣通過科技強橙、品質提升、強鏈延鏈、標準領跑、品牌塑造等行動,持續在品質、技改、數字、融合、銷售上下功夫,秭歸臍橙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臍橙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近十年來累計建成15.6萬座初加工設施、5萬多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0.6%。鄉村休閑旅游業穩步發展,全國休閑農莊、觀光農園、農家樂等達30多萬家,年營業收入超過7000億元。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依托鄉村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的鄉土產業。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累計創建1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300多個農業產業強鎮、3600多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打造了一批鄉土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質量效益較高的鄉村產業發展高地。
各地積極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讓廣大農民挑起了“金扁擔”。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2.5∶1,低于發達國家的3∶1到4∶1,農業產業鏈條較短、綜合效益不夠高的短板仍然存在。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談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點任務時表示,要推進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掘鄉村多元價值為方向,融合農文旅、貫通產加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立足鄉村特有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點、民族特色、鄉土特征的產品產業,發掘傳統工藝,培育鄉村工匠,創響“土字號”鄉村特色品牌。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既體現農業發展量的突破和質的躍升,又彰顯打破常規的后發優勢和趕超態勢。要準確把握建設農業強國的內涵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確發展目標,找準突破重點,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唐仁健說。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1365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
2021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全年營業收入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1%。
2021年,我國累計培育80個產值超100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0個產值超100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陳晨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