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美容儀需要一把“安全鎖”
“本是沖著抗老去的,結果越用越老。”消費者仙仙(化名)日前使用過某大牌美容儀后吐槽,“跟宣傳功效完全不符,說的是嘭彈肌膚,卻是凹陷的行家。”之所以讓仙仙如此生氣,是因為她前些日子常使用美容儀,使用一段時間后發現兩腮處比之前要凹陷,后來又發現左側法令紋凹陷嚴重。(據中國新聞網報道)
隨著消費水平提升和醫美普及度提高,選擇家用美容儀來消除歲月“痕跡”成為不少女性的選擇,家用美容儀市場也逐漸熱起來。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2020線上家用美容儀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對20歲至49歲女性互聯網用戶的抽樣調研顯示,有59%的女性表示曾經至少使用一種家用美容儀。不過,家用美容儀隱藏的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有不少消費者反映稱,在使用家用美容儀之后出現了皮膚燙傷、臉部凹陷、皮膚過敏等情況,可謂是花冤枉錢買罪受。
目前,美容儀主要分為三大類,即射頻類、電流類和光照類。無論哪種美容儀器,基本原理都是加熱皮膚的真皮組織,促進膠原合成,以達到皮膚抗老的效果。而在加熱皮膚真皮組織時,溫度過低沒有效果,溫度過高則會帶來面部燙傷等風險。專業的、安全系數高的美容設備會通過表皮冷卻裝置來保證安全和功效。不過由于達到效果和出現副作用之間的界限很近,非專業醫療儀器很難準確把握。
深圳市消委會曾針對10款家用美容儀進行比較試驗,主觀體驗測評結果顯示,10款家用美容儀均未達到商家宣傳的功效。不僅如此,試驗結果還顯示,6款樣品鎳釋放量測試結果不符合歐盟REACH法規要求,存致敏風險;2款電離子型樣品存低溫燙傷和灼傷皮膚真皮層的風險。廣東省19家醫院采集到23例因美容儀器導致的傷害,其中八成以上是燒燙傷傷害。
家用美容儀不僅存在與商家宣傳的美容效果不符的情況,還可能變成“毀容儀”,給消費者帶來傷害,這既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也不利于家用美容儀行業的健康發展。家用美容儀需要一把“安全鎖”,以促進其規范發展。應盡快出臺與之相關的質量和安全國家標準,凡產品不達標的,應嚴禁其進入市場銷售,從源頭上防范風險的發生。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督和打擊力度,堅決取締劣質家用美容儀產品,對夸大功效等虛假宣傳及欺詐行為予以嚴厲處罰,涉嫌違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從而凈化美容儀市場,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選擇家用美容儀時,不要盲目選擇,應關注并了解產品功能、安全性參數、電流輸出、溫控等具體情況后,再根據自身皮膚狀況選擇;在使用過程中也要按照說明書規范操作,如不要隨意增加使用頻次或延長使用時間等,以免損傷皮膚。(丁家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