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新職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光明時評】
作者:楊義興(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前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正式發布,與2015年版大典相比,凈增158個新職業。新職業是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時期新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表現。最為重要的背景是,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驅動了社會分工的深化程度,推動各行各業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發展。新職業托起新行業和新產業,吸引青年人才不斷涌入,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
新職業增加社會勞動用工的靈活性。當前,大量自媒體、電商平臺、眾包平臺等新型組織都推動了用工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促進了非全日制用工、短期用工、勞務派遣、業務外包、人力資源外包等方面的需求。新職業的產生讓勞動力市場用工模式逐步向靈活化、多元化和數字化的方向發展,提高了勞動力利用率,也幫助新型企業靈活配置資源、降低運營成本。
新職業促進經濟模式的數字化轉型。新職業大多具有鮮明的數字化特點。這類職業的工作場景只需要借助在線會議、遠程辦公軟件、數字化生產工具等數字技術即可完成。新職業賦能全新的生產過程,新職業從業人員只需要攜帶智能設備就能參與社會分工,典型例子有網約車司機、直播帶貨主播、小程序開發者、數字技術人員等。這促進了勞動關系變革,豐富了勞動者與雇主之間的勞動關系。更為重要的是,新職業促進了數字技術專業化發展。
新職業促進數字供給和需求互動升級。新職業促使社會開始重視新型人才,相關配套培養體系得到發展,催生職業技能培訓平臺和載體,使得新職業從業人員的供給能力增長。新職業還帶動了數字化虛擬產品和數字消費的發展。多種新職業是將數字信息和知識轉化為市場化產品的工種,如自媒體作者、數據庫管理員等,使得數字消費成為居民消費必不可少的部分,滿足了當前個性化、精致化的消費升級需要。
新職業的發展態勢在進一步增強,數量還會進一步增加。不過,新職業要進入良性可持續發展狀態,還需要及早對相關配套工作進行整體謀劃、系統推進。首先,應完善促進新職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從法律層面完善相關法律條文,明確新職業和企業的法律關系、勞動關系、權益保障、職業培訓等在內的權利與義務。其次,須深化“放管服”和市場化。目前,新職業所在行業尚處于萌芽期,政策監管和市場競爭機制尚不完善,阻礙了職業道路的穩健化和長久性。為新職業提供成長空間,消除新職業發展與地方保護之間的矛盾,要對新職業采取一定的引導和監管措施,保障新職業市場的公平競爭。此外,還應為新職業提供權益保障。需要暢通新職業勞動權益維護的“最后一公里”。同時,還要為新職業提供教育培訓體系,鼓勵新職業的數字化培訓平臺建設,探索職稱評價機制,讓新職業得到社會廣泛認同,也讓勞動力市場能隨時參與到新職業的學習中。
新職業助力新經濟,新經濟成就新時代。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乘著政策的東風,新職業將迎來進一步的發展機遇和空間,為“數字中國”建設添磚加瓦,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