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城市新顏值
走進位于湖北當陽市玉陽街道的聯心小區,只見路面寬敞平坦,車輛停放規范有序,充電樁、自動售貨機等便民設施整齊排列。小區內,該市首家幸福食堂“信義小廚”飯菜飄香,63歲的食堂常客陳宏發正在享用午餐,“每天菜品不重樣,一葷一素才8元,實惠又方便。”陳宏發說。
聯心小區由原公路段機關小區、電信小區合并而成,由于建設年代較久,樓棟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缺失等問題。去年3月,玉陽街道、熊家山社區、市建投集團等單位為小區量身定制“診療單”,啟動片區改造。經過“拆墻并院”后,房屋由舊變新,空間由小變大,小區“顏值”不斷提升。
項目創新破難題
“拆除鐵皮棚、規劃停車場,翻新舊倉庫、變身小食堂,雜亂小角落、健身器材裝,老舊亂小區、煥發新模樣。”這首由居民自創的順口溜,是對聯心小區變化的真實寫照。小區常住居民97戶230人,老人和未成年人占38%,就餐成為問題。“自己做飯,1個菜太單調,2個菜又吃不完,每天都為吃什么發愁。”陳宏發深有感觸。
為此,建投集團將小區閑置房屋改造成幸福食堂,由城投公司負責運營,每天供應菜品30余種,價格實惠,并配有超市、兒童游玩區,很快吸引了很多人前來用餐。“一開業,‘信義小廚’就因環境舒適、價格實惠成為網紅打卡地,日均營業額超5000元。”餐廳負責人魯艷麗說,他們還開通外賣服務,通過多種經營保證盈利。
拆圍墻、“換新裝”、通堵點、民心暢……近年來,當陽市以共同締造理念為統領,以片區化、市場化、智慧化、增值化、筑堡化為路徑,為老舊小區實現可持續性運營和管理蹚出新路。
融資難、可持續運維難,一直是老舊小區改造的普遍性難題。2019年,當陽市啟動老舊小區改造,369個亟待改造的老舊小區涉及居民 19469戶、房屋1737棟。點多、面廣、錢少,怎么辦?當陽市探索出“銀企合作、借用管還”的資金籌集新模式,破解地方投入不足、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居民出資困難等一系列難題。
當陽建投集團副總經理徐濤介紹,他們將369個老舊小區打包為一個舊改項目,以滿足銀行貸款對項目規模性的要求;再由下屬物業公司做擔保,并以停車場、社區食堂等后期經營性收入為預期,最終獲得中國農業銀行湖北省分行發放的6億元專項貸款授信,期限15年,節約融資成本4185萬元。“金融機構對老舊小區改造有專項支持政策。當陽通過多種業態實現還款來源合規、預期收益謀劃實在,是貸款獲批的主要原因。”中國農業銀行當陽支行副行長許宏杰說。
隨后,當陽得以大規模啟動高標準舊改工作。在當陽市改造完畢的一些老舊小區,不僅房屋本體、小區道路等基礎設施更新了,還通過拆違騰退等手段增加了公園、充電樁和超市等,在解決公共配套服務的同時激活了原本閑置的資源,讓資產變成資金。“通過對已形成收益的社區食堂、停車位、物業費等業態全面布局后總收入的測算,穩定年收益可達3843萬元,可以覆蓋項目本息。”徐濤對老舊小區改造收支平衡充滿信心,“我們還開發了‘雄風e家’小程序,應用于改造工程的現場管理以降低成本,后期還將增加養老、托幼等衍生業態,確保‘借用管還’形成閉環”。
共治共享惠民生
曾經,政府搞舊改,經常面臨老舊小區居民利益訴求眾口難調的問題。對此,當陽市大力發動群眾參與共建共治共享,通過多種形式組織群眾性議事,廣泛征集、積極采納群眾建議。
在錦城雅苑小區,改造之初,改造專班和社區干部走門串戶了解居民需求,累計收集了近2000份居民意愿清單。小區所在的付家崗社區黨委書記鮑鑫說,“改不改,由居民決定;改哪里、怎么改,居民點單”。在凌云小區,根據居民建議,凌云集團將一處廢棄廠區拿出來共建,地方、企業共同出資將這里改造成國防主題公園,成為附近居民健身休閑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
迄今,當陽市舊改已累計完成給排水、強弱電等管線改造23.4萬米,道路修復面積14.93萬平方米,新增雨污分流、垃圾分類、文化休閑等多種設施,涉及老舊小區335個,惠及居民1.69萬戶。
當陽市還通過管理智慧化為居民請來“最強管家”。在當陽市智慧城市運營中心,記者登錄“信義之城智慧物業駕駛艙”,點擊“充電站”,該市在老舊小區布點的626個充電樁、476臺自助售賣機的各項數據一目了然。“這些運營數據能夠指導城市運維。”該平臺相關負責人余維解釋,“我們可以運用設備終端感知、分析、服務用戶,對小區的異常情況及時干預。”
去年8月,義城智慧物業管理平臺正式上線,將在該市形成衣食住行一張網、運營管理一盤棋、公眾服務一站式的高效管理體系。依托城市大腦數字底座,該市的老舊小區有了智慧范兒。“除了小區衛生、安全、設備維護,我們正在探索通過智慧化平臺管理8家信義小廚。”在余維的演示下,記者看到,技術人員通過智慧化平臺對信義小廚每日、每月等不同維度的收入進行統計分析,可針對性提升菜品品質。
當陽市委書記劉傳鋼表示,當陽將進一步深化拓展老舊小區改造新模式,解答好危舊房改造的重大課題,全面建設產業強盛、人文薈萃、綠色宜居的現代化信義之城。 (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