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健康的農田生態系統
作者:楊殿林(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生態循環農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當前,世界各國已不再把糧食增產作為農業科技發展的唯一目標,而是越來越重視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發揮農業多功能性。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重構健康的農田生態系統,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提升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集約化農田實現可持續發展最有前途的解決方案之一。
集約化農田長期大面積、單一化種植,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造成農田生態系統綜合服務功能障礙,如生產力下降、養分循環失衡、傳粉能力下降、病蟲害多發等。建設生態田園是基于生態系統管理方法,通過農田生態系統整體設計和重構,協同增強集約化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病蟲害控制、土壤肥力提升、固碳減排、水源涵養、侵蝕控制和可持續產量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及氣候異常條件下抗逆緩沖能力,持續推進農田生態系統健康管理,促進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近40年來,全球氣候變化與農業集約化疊加使全球昆蟲豐度減少近50%和物種數量減少27%,歐洲野生蜜蜂和蝴蝶種群分別下降31%和37%。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加強農田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有益于持續控制農田有害生物、減少農業化學品投入、調節土壤生物群落、發揮農田多功能性以及保持農作物穩產高產,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和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多項研究表明,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天敵控害作用占40%以上,作物自身的抗性和其他生態因子的調控作用占45%以上,即天敵與抗性的綜合作用超過80%。農業生物多樣性支持害蟲控制和授粉等多項生態系統服務。
國內外實踐證明,建設植被緩沖帶、生態溝渠和喬灌草斑塊等農田生態基礎設施不但沒有使糧食產量下降,而且因增加農業生物多樣性、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使單位面積糧食產量提升5%至10%,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5%至25%,綜合收益提高10%至12%,實現集約高產、節本增效、低碳環保、農民增收的目標。自2014年起,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開展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農田生態強化關鍵技術研發、集約化農田生態系統構建,持續進行農田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動態變化的長期跟蹤監測,集成創新“田內條帶輪間作—田邊生態廊道構建—田外非農斑塊生態修復”技術模式,在山東、湖北、陜西和天津等地建立了不同規模的生態田園示范區,為集約化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示范樣板。
為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田園建設,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集約化農田生物多樣性需多部門參與、多學科協同、產學研結合,加強規劃,分步實施。要充分吸收國內外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田園建設的成功經驗,研究制定行動計劃,把集約化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田園建設階段性成果吸納到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踐中。
二是促進農田生物多樣性監測與關鍵技術研發。建設不同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農業野外科學試驗站,針對農田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動態變化趨勢進行長期跟蹤監測。研究生物多樣性與農田生態系統關系,揭示生物多樣性對農田固碳減排、土壤肥力提升、面源污染控制等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創新集約化農田生態強化技術體系與技術模式,提出集約化生態農田評價技術方法和生態系統管理的政策建議。
三是開展生態田園系統設計與重構。在東北、西北、黃淮海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創新集成集約化生態田園系統構建技術體系與技術模式,制定區域生態田園負面清單和技術規范,建設集約化生態田園示范區。
此外,還需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推動集約化農田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全民共建、生態產品全民共享,創新公眾參與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推動生態田園建設主流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