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鹽堿地 今朝豐產田——河北黃驊開發整治鹽堿地新增補充耕地5000畝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盛夏時節,走進河北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舊城鎮后仙莊村,集中連片的夏玉米出苗整齊、長勢良好。“你看,這長勢預計畝產可超千斤。”正忙著打藥加強田間管理的村民劉玉洪指著腳下莊稼對記者說,“前幾年,這里還是一片鹽堿地,根本沒辦法種植。如今,不僅一年兩季,單季還能產出千斤糧。多虧政府給做了土地整治!”
劉玉洪家這塊地,屬于渤海新區黃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局實施的仙莊片區項目區。該項目建設規模為8000余畝,采取平整土地、溝渠清淤、田間修路、灌溉排水、配套泵站等措施,實現新增補充耕地5000余畝。
黃驊東臨渤海,鹽堿地多。作為開展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的項目先行區,早在2018年,該市就實施環渤海地區鹽堿地治理工程,高效統籌土、路、水、肥等要素,綜合應用土壤改良、治理修復等技術,在原先雜草叢生的鹽堿地上布置合理的水網、路網,鋪設灌溉管道,修建排水溝等設施。同時,通過采取淡水洗鹽、增施有機肥、土地平整等措施,對鹽堿地進行降鹽及培肥處理,降低土地鹽堿度,提升地力,把荒蕪的鹽堿地整治成為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美麗田園,真正做到藏糧于地。
“我市持續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增加耕地面積,落實占補平衡制度,讓鹽堿地變豐產田,確保糧食增產增收。”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副市長郭鋒介紹,通過一系列土地整治措施,仙莊片區已成為全市面積最大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典范。
為全面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今年以來,黃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局全力摸清區域內鹽堿地底數,確定3.5萬畝可利用資源,其中2.48萬畝主要集中在南大港產業園區、中捷產業園區和黃驊鎮三地,將分期分批進行開發治理。
來到位于黃驊鎮苗莊子村的項目區,儼然是一片沃土良田。“這里已經完成土地平整、改良工程。”渤海新區黃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局副局長王玉偉告訴記者,黃驊鎮等6個鄉鎮開展的7個土地整理項目,總規模2000畝,年底全部完工,預計新增耕地1000畝。下一步,將充分利用鹽堿地排堿與生態修復技術等科技手段提高耕地質量,確保整治效果。
據介紹,河北耕地后備資源100余萬畝,未利用的鹽堿地屬于后備資源,是一筆沉睡的財富,是實現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近幾年,隨著河北省土地綜合治理項目的不斷推進,環渤海大片鹽堿地得到了改良,昔日的不毛之地正逐漸成為河北糧食生產的增長極。
“我們將繼續落實好‘藏糧于地’戰略,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增加耕地面積,提升耕地質量,為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更大貢獻。”河北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蘇文海表示。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